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清末民初,小说家偏爱选取同时代新闻作题材,形成了小说依靠新闻信息展示现实世界的创作模式.新闻的热点选择和言说立场影响了近代小说的创作,使其确立了跟随新闻同声应和的互文性写作策略、百科全书式的叙事风格和通俗教科书的创作主旨.然而,这种由新闻信息支撑起的表象现实,既无力将近代小说的书写重心由叙事转向写人,也无法扭转近代小说工具主义的叙事立场,更打碎了小说创作的艺术原真性,使其沦为毫无艺术光晕的新闻复制品.因此,在新闻影响下忘却了审美纬度,仅依靠认识纬度和伦理纬度而存在的近代小说,虽然实现了干预现实的社会功能,却无法完成小说审美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2.
从地域生态文化视域,并放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审视来看,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标志的陕西作家,以其创作实绩,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笔。他们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深植于他所生存的环境、故土的地域文化;始终关注现实,坚守平民立场与情怀;坚守艺术精神和纯艺术的道路;对于人文立场与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叙事,不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竭力构建道德的理想国。他以虔诚的道德热情、诚挚的生活关怀、深沉的苦难思考,以及史诗式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朗润和畅而又浩荡澎湃的艺术世界。他的小说,灌注着其道德信念、道德激情和道德理想,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因此,如何定位路遥小说的道德书写,阐释其道德空间,成为路遥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其中以俄、日、法三国的影响为甚。迟子建的创作秉承俄罗斯文学强健的现实批判意识和生态伦理精神,在对人类生存世相的描摹中展露出哀愁与悲悯之意。迟子建的空间书写与日本文学有共通之处,借助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呈现来建构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法国文学通过言说个体欲望以破除禁忌的创作立场丰富了迟子建对于人性的思考,她试图在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探寻新的平衡。整体而言,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立足于传统审美经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体现出多元交融、和凝为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路遥小说文本的表层精神幻像掩盖了其真实的创作心理,导致以往的路遥本体研究难以深入.路遥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成为其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为了在作家的"白日梦"中寻求对自卑的超越,路遥创作中典型的特征是自卑与自亢的互见.这造成作品中凡是存有路遥自我精神投射的男性文学形象均呈现为"高大全",而其他文学形象,尤其是女性文学形象,只能沦为其超越自卑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陕西作家冯积岐的小说以书写乡村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和本真为特色,其最新力作《非常时期》深刻地剖析了特殊时期的乡村陷于人性与权力的较量、两性关系的混乱与畸异。作家表达了背叛伦理与纵欲应承受的道德惩罚,在灵魂的惧怕与忏悔中走向赎罪和救赎的伦理立场。冯积岐小说坚守艺术手法与结构形式的多变,汲取和借鉴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追求叙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诗性美。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石黑一雄小说引而不发的文化印记。义利之辩是解开石黑一雄小说人性迷思的理性线索,也是其文学演绎中含而不露的创作旨归。小说《我辈孤雏》《长日将尽》《浮世画家》的共通主题渗透着作家对利益与道德间逻辑交互的理性观察与立场阐发。孤儿班克斯的身世之谜、管家史蒂文斯的职业之困、画家小野的择婿之忧背后,不仅是对重利盘剥、奉主忘己、射利沽名等道德危殆、伦理错位的修辞投射,也是石黑一雄对殖民语境下人类社会正义赤字、情义失衡、道义博弈的道德警示。总之,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义利观始于恻隐之心,敬于契约之道,终于家国大义,书写路径呈现出跨文化的动态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综观德莱塞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观点与他的机械论创作思想产生矛盾,并由此形成了德莱塞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互为关照的双重叙事特征。德莱塞的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小说的内在张力。作为一个有主体性和伦理意识的艺术家,德莱塞追求人生信仰和道德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其借助小说创作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道德主题的内在动因。德莱塞创作观与道德观的多重矛盾及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展示了德莱塞书写真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