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活动的精神提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中共"三大"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理论品质,即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乐观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建立统一战线重要法宝的创新精神;保持党群血肉联系的为民服务思想等。这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难、追求真理的精神结晶,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精神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变革、创新、民本等理念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包容开放的胸襟是改革开放精神孕育生成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迸发升华的养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精神淬火成"钢"的力量之源.新时代中华儿女应不断弘扬和践行改革开放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品质,秉持自强不息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格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艰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形成了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精神做了诸多重要论述,我们应该在继承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及价值,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决定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分期,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以人民群众为立足点,依据社会发展主客观条件,以破旧立新为生成范式,不断通过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形成了以守正和创新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暴力手段与和平方式统一的革命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要取得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双向互动中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成立以来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发展大势,通过革命时期的开拓性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整合式建构和新时期之后的调适性重构,推动了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也为践行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提供了精神动力.经过历史经验的积聚形成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体系构架,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砥砺向前.  相似文献   

6.
“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丰富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始终高扬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需要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革命精神。对于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言,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未有穷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历史使命担当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资本与劳动、政府与市场、科技与社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关系,都需要不断增强革命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7.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明一条经由革命为现代化扫清根本障碍,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寻路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战略强国的百年道路求索,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望总结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凝练整合革命精神新形态,诠释既有革命精神的内涵价值,对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符合新时代彰显共产党人精神全貌、增强政治定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需要的.这一精神谱系具有理想信念之"魂"、人民群众之"根"以及时代实践之"力",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铸魂育人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精神是一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创新是其本质与精髓,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的实践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催生了"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引领了党对"特色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开发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丰富革命文化教育形式,优化革命文化教育环境,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当代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