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邓声国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1-117
作为两宋礼经学创发新义阶段的一部代表性著作,黄榦所著《仪礼经传通解续》虽然不以文字考证为主,但却重新整合了《仪礼·丧服》篇的经《传》《记》礼经话语体系,力求打通“五服”条文之间的服制关联性。作为一部纂集体著作,该书采用纂集重构——以结构为基础的诠释策略,通过新的礼制类目的确立,构筑了《丧服》篇礼文诠释的几大主体内容,即《补服》《丧服变除》《丧服制度》《丧服义》等诠释模块。受南宋时期礼文传播渠道等因素的影响,黄榦编纂《补服》《丧服变除》等部分礼文,依赖的文献主体仍然是以《礼记》一书为主,同时也兼及少数其他经学著作。从小注部分的注释编排情况来看,黄榦的丧服礼文诠释更多呈现出一定的继承性,保留纂辑了大量汉唐注疏及陆德明《音义》的诠释材料,创新性较少。 相似文献
2.
张开焱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3-77,82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作为一部使“经学之又一变”的里程碑式经学著作,在疏解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丰富深刻的诗学思想。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第一,诗歌本体论,强调情志为本的诗歌本体观,并提出“情志一也”的观点;第二,诗歌创作论,提出“外物→心志→诗歌”的创作观;第三,诗歌功能论,要求诗歌应具有“论功颂德,止僻防邪”“畅怀舒愤”等功能;第四,诗歌审美特征论,提出“直言非诗”“故重其文”“声韵谐和”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魏晋以来学术重南轻北。至隋代,随着全国政治统一,南北学术开始合流,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而初唐的文化整合却理性得多,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方针。从《五经正义》所选用的传注来看,与东晋以来的南学取向一脉相承。但从其所据义疏来看,诸儒在整合中表现了平衡南北的努力。与其他几部《正义》多取南学不同,惟《毛诗正义》更多明显的北学倾向,这不仅纠正了魏晋以来的学术偏向,而且有力的引领了有唐一代的学风。 相似文献
4.
丁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4):459-461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5.
丁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1-56
《丧服传》与子夏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论证子夏在儒学史上的学术地位,认定子夏具备传授《丧服传》的资质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丧服传》与其他两部据说也由子夏所传授的儒家经典《公羊传》、《谷梁传》在文本上的内在相似性,说明子夏"传"和部分撰写《丧服传》的可能性。因此,否定子夏"传"《丧服传》缺乏理据。《丧服传》虽然不一定完全由子夏所撰作,但《丧服传》为子夏所"传"之说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7.
李慧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2):76-80
《尚书大传》是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征引较多的一种文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孔氏对此书的征引使用了很多异名,引起诸多混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后人对《毛诗正义》的正确阅读和理解。通过分类归纳孔氏所引《尚书大传》12种异名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对因此引起的混乱进行梳理和纠正。 相似文献
8.
王淑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3):76-81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语言精练,其中许多经典语句已转化为成语。《礼记》中的成语虽在其篇目中分布不均,但其数量可观,《礼记》中蕴藏的礼文化通过成语这一特殊载体得以延续至今。通过《礼记》中这些体现礼文化的成语,我们既能了解先人对礼的认识,以及先人在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9.
马萃泽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5):70-72,91
《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孔颖达的疏(以下简称孔疏)中引用 的《说文解字》原文,所用的体例主要有全引、节引、叙引等三种。本文对《五经正义》孔颖达疏中所引《说文》各条进行了 穷尽式辑录,所辑引文285条,与今通行大徐本(陈昌治本)进行了逐个比对,对有差异的条目,参考有关文献,力求考得 是非;对一致的条目在附录中逐一列出,以求对《说文》的使用和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1):105-112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进程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礼的内容与形式即礼之"情"与"文"间的矛盾。《礼记》中《檀弓》这一章记录了有子因不明丧踊之义,疑其无情而欲去之,子游反驳其说,提出礼有"微情"、"以故兴物"两大特质。旧说多释"微"为"减杀、抑制","故"为"礼仪节文",皆不确。"微"当释为"隐","微情"即"情隐于礼",强调情与礼义皆蕴于礼之仪文度数。"故"即"故事",体现了礼有源自传统的稳定性。《檀弓》此章凸显了儒家言礼者在情文侧重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子游反对当时出现的单纯重情、片面强调礼义的倾向,在重视仪文的基础上,主张义与数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在荀子《礼论》中亦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徐峰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4-96,107
古礼丧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丧期和祭礼的变化多次"易服"。"易服"具体可以分为成服、变服、受服、除服四种情况。"成服"是依据丧制从平时的服装改变为丧服;"变服"、"受服"是成服之后,依据丧期和丧情的变化对丧服进行的改易;"除服"则是丧礼结束后,改回平时的服装。丧服制度中,"服以饰情"、"变而从宜"的思想通贯于整个丧礼易服过程中,同时也是儒家"制之礼义"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夏路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60-63
随着商业外观的法律纠纷的不断增多,传统知识产权的特别法律部门对其从范围和效力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文章从商业外观的范围和特点出发,比较两种法系对商业外观侵害要件核心的认定,进一步论证了在当前用商标法对商业外观予以保护的弊端,从而提出仍然保留现有知识产权法的格局和通过扩张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应规定实现对商业外观的完整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语篇解读并非指文章在读者头脑中的直接内化,因为它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文章与读者、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情感等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探讨图式知识理论对语篇解读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图式和文体图式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图式对读者语篇解读的影响,从而使解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文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5-68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的交际方式,已广泛用于节日祝福等领域,对人们的传统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讨论节日祝福类手机短信的语言特色,比如语音方面押韵、词汇上的修辞格的运用、句法结构上结构句式整齐;然后从社会文化方面浅析其时代的痕迹,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结合、短信蕴含的信心与幽默、精神与娱乐的结合正是当前经济社会的特征在短信中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万勇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0-54
鲲鹏寓言作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庄子·逍遥游》中出现了三次。每次的细节和意蕴不尽相同。以《逍遥游》篇为中心,细致解读鲲鹏寓言的深层内涵和意旨,以期深化人们对于庄子逍遥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欧阳宏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5):292-296
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对电视文本的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元对立”原理主要用于对电视作品的分析,探索其内部结构基本模式;叙事学原理对电视语言进行分层次的研究可以得出较为理想的研究效果。正确地运用结构主义的解读方法,通过对创作者思维结构的把握,进一步挖掘作品结构内部更丰富更深层的东西,完整把握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78-84
从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权的建立、礼乐制度与十国君主集权的加强以及礼乐制度与十国官僚政治的发展三个角度可以窥视礼乐制度与十国南方诸国现实政治之间的关系 ,礼乐制度在政权建立、界定君臣关系及官僚集团内部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功能。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建立 ,为南方社会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具有南方特点的礼乐意识和礼乐体系因此兴起 ,并在南方诸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口译的性质、特点和过程
——兼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晓春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102-105
具体探讨口译的性质、特点及过程,兼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3):31-36
丧悼哀毁习俗将哭悼伤身毁颜与否,作为人格评判尺度,叙述模式还将丧悼主体充分儿童化.以往较多注意到儒家伦理纲常对丧亲者恪尽孝道的影响,这之中还有道家返朴归真思想,力求以古朴真淳的亲亲之情面对人生变故.叙述者在一种精心选择的框架中体现着自己的道德责任.该习俗成就了悼祭文学主题,而文学主题超文史性叙述模式经久活跃,对相关民俗心理、行为的嗣续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