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其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助互学互促;充分利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布局"三全育人"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一门思政课,传统的"纲要"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结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大方向,通过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翻转课堂、微电影剧本编写、课堂辩论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融合方式来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纲要"教学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3.
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革命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该将地方革命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精神,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展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就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分析了几种实效性强的方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ICG"三维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独学、对学和群学三个维度。探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实践推广及丰实完善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会平 《职业》2015,(2):58-59
本文阐述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进行互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对独立学院思政课的互动式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构建了独立学院思政课互动式教学特色模式的“五个阶段”和互动式课堂教学应有的“六个一”。  相似文献   

8.
"五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底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西藏高校讲好"五四精神",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国家情怀,提升大学生对特殊区情的认知,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此,我们要把握"五四精神"的维度。立足"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在具体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启发式引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王进 《公关世界》2022,(14):159-160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正确党史观的树立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将典型的历史事件当作重心,以群众观的方式去对于历史现象之中所存在着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进而得出历史的主线以及本质。与此同时还要形成大历史观,将宏观历史的思想运用在微观历史对象上,从而形成一个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产生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主旋律电影是指充分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一类影片。在当前数字化生活的语境下,面对90、00后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这一特殊载体将枯燥的历史事件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思政课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李玉 《公关世界》2022,(15):103-105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价值内涵,其内涵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文章通过对绵阳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梳理,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绵阳地域文化融入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思政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优势的重要载体。当前,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思政教育还要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形式,在弘扬特色文化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民族复兴思想是伴随民族复兴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的,是近现代仁人志士思想的结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是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课程。立足《纲要》课,以《纲要》教材为载体,重点分析在《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提高《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对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方向。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见实效,就要加强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家奋斗复兴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永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方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具有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和要素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地高校应充分开发、整合、提炼、运用和推广永州地方文化资源,以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亲和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淮安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重要载体.期待通过政府加大对淮安红色文化的统筹规划与开发利用、高校加大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与个人修养的提升等路径可以提升高校以地方文化资源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吕伍 《公关世界》2022,(4):53-55
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思政课重要课程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运用了"雨课堂"移动教学平台后,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课堂互动环节、课后反馈环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雨课堂"移动教学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在教学硬件、教学软件及雨课堂自身设计技术上尚存在一些问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19.
地方文化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等当代价值。要传承和发扬地方优良传统文化,地方高校社团的参与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如此,也能反向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并推动地方高校进一步趋向应用型,鉴于此,提出加强地方高校文化引领意识和服务地方的理念等策略来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社团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研究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精神塑造,参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促进地方文化活动高效开展的天然优势与职责。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与地方文化相互助益、共同发展的态势,发挥课程群的科研与教学优势,利用课程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把握地方文化活动契机,提供文化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