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当前学术界对<型世言>的研究,大都将其与<三言>和<二拍>进行对照,认为<三言>和<二拍>宣扬情欲,肯定个性,是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型世言>由于内容中充满了很浓厚的道德说教,是彰扬儒家传统道德,因而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较大.其实,<型世言>不仅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也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虽然有很浓厚的道德说教,但其在披着道德说教的外衣下,反映了真实的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2.
尤时熙与明代洛阳的学术转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明代洛阳学术经历了由初期株守程朱学说到中后期崇尚阳明心学及经世实学的转型。这个转型是由尤时熙完成的。尤时熙将阳明心学首传入洛,师承阳明心学又兼融传统理学,且具有一定的实学思想,以此开创了洛阳学术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所录十余篇苏秦、张仪的纵横说辞,乃后学者的拟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色彩和文学特征,实为精心构制的"纵横家言".它们既是纵横说辞的典型样板,也是供后学者研习纵横术的出色范本,还可看做支撑各<策>的主干.细加探究,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阳明心学、佛学和老庄以及其他各种思想开始向科举渗透,其中对科举考试影响最大者当属阳明心学和佛学,这一趋向从袁黄所纂举业用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6.
小说史的撰述对<夷坚志>的地位及重要性过于低估,它的小说题材除了为"三言两拍"等话本所取外,还直接影响到了明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创作,尤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最为显著.<猴将军>中的妖猴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夷坚志>中众多小说都可能在具体情节上影响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影响广泛而又颇有争议之作.除了它的复杂性和不做论证之外,更多的争论源于对其性质的理解.与言说及沉默的分界相对应,隐身于沉默中的伦理和宗教品质,也许比其所言说的逻辑和语言部分更为重要.因此,重要的不是言说什么,而是如何言说;后者构成维特根斯坦风格和启示的一部分.<逻辑哲学论>在言说与否的意义上呈现为沉默,背后则是孤寂.  相似文献   

8.
话本小说刊刻虽然较早就在刊刻小说盛行的福建刻出,但整个明代及清代,福建刊刻话本小说比较少,朱子理学的底蕴深厚是重要原因。在安徽、江西一带程朱理学原来的阵地里,虽然阳明心学流派活动频繁,得阳明之学精髓的却是江右学派。江右学派作为阳明之学的修正学派,与程朱理学更趋于一致。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并长期浸润在程朱理学与王学左派长期讲学的土壤中,正是这诸多因素导致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以江浙为主要集中地,并充满了世俗性与教化性。  相似文献   

9.
一王阳明心学的产生明朝官方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它在明初占有独尊的地位。成化弘治以后,长期被压抑的陆九渊的心学开始抬头,王阳明则公开地打出了陆学的旗帜,以(?)扬他的良知学说,给了儒家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一个极端地发展。嘉靖以后,陆王心学在思想界风靡一时,《明史·儒林传》说,阳明学“门徒徧天下,流传逾百年”,“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我们先谈一谈这个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吕柟是明代中期关中地区的著名理学家,在阳明心学昌盛之时,他坚持程朱理学的基本立场,同时通过与心学学者的论学交往,反思了程朱理学的不足,修正了自己的部分观点,以争取与心学更大的对话空间。吕柟的这种学术取向客观上促进了理学与心学在关中地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句教新探     
王阳明将无善无恶确定为心体,不只是为了接引上根顿悟之人,也不只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正心,而是要建立一个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讲的有是即无而有,不同于程朱之拘礼,同时它讲的无是即有而无,也不同于佛老之出世。以四句教为标志的阳明学说是三教融合的新阶段,也是宋明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天泉证道中,王阳明竭力调和王畿与钱德洪的分歧,结果如何呢?文章分析王畿从善恶之意至寂感之意的转换,说明了王畿对王阳明的继承和偏离.善恶之意接受了王阳明的调和,但王畿又提出寂感之意,并最终将前者消融于后者,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顒合陆王程朱学说为一体,将阳明之学与其末流区分开来,以阳明的"致良知"为本体,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对阳明之学予以了深化.他提倡"实心悟体,实证实修",以"开物成务"、"明体适用"的经世学说,宣扬"敛华就实,志存经济,务为有用之学",从而使他的思想站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前列.  相似文献   

14.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子,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知名学者.其认为王阳明本人的学术思想卓然可立,但因为思想形式过于简略,思想态度过于自信,以至天资不足的后学流于空谈狂妄.因而不认同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斥责阳明后学的思想弊不胜言.黄式三为清代实学一脉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可知该学派对王阳明思想的认识为阳明后学的流弊所蔽,未能认识到"敬"、"诚"是先秦儒家"礼"和"仁"的精神内核,而王阳明的"良知"说又是对"敬"、"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是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乡村治理问题的历史延续,他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农村基层控制体系,因此,可以说他在乡村治理的思想及实践方面也是一位集大成者。过对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的内容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其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讲会是古代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有明一代 ,孟化鲤、吕维祺、张抱初、王以悟等人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 ,可考者达十六个。其规模宏大 ,成员众多 ,学术交流频繁 ,以宣扬王阳明良知之学为嚆矢 ,使洛阳成为王学北移的两大重镇之一 ,在学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前,王门现成、归寂、修证三派说取得普遍认同.日本学者中纯夫先生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反对现成派的名称。然“现成”之说并未表达王畿哲学的本质特征。王畿一生所标榜的是“四无税”.“现成良知”仅是他与归寂派论争中出现的。王畿哲学的本质特征应是“自然为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