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将翻译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也为典籍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典籍英译,全面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译者的策略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翻译现象,能够促使我们对翻译有更深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自1905年第一部《孙子兵法》英译本问世至今,百余年间共出现三十余种译本.按历史阶段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要共性,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及译本产生的影响,是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进行研究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2.
3.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为可靠的典籍,与其他典籍相比,在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不可代替的价值。其语言文风有“篇幅短小、分篇分章”、“多四言排比句”、“多用判断句表述观点”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影响。依据《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致于人”,“奇正相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形像水”、“因敌制胜”等战略思想;以太极拳为案例,论述了武术临战状态、技击行动和技击战略思想,从而说明《孙子兵法》对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语境理论视角,以加葛里亚蒂《孙子兵法》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林戊荪译本为参照,通过宏观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目的进行文化语境还原;探究译者如何通过语场、语旨、语式的具体配置进行情景语境重构;发掘译文在上下文语境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者会根据文化语境界定翻译基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布局和模态运用。具体体现在视角转换、情态表达、语法结构、衔接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翟林奈和丹马翻译小组的两部《孙子兵法》英译本,充分体现了译者在译介辞格时为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化空白的补偿化处理直接关系到原作内容的完整表达和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文章通过分析林戊逊和罗志野所译《孙子兵法》文本,归纳介绍了解决翻译中文化空白问题的三种有效策略:异化文化空白、归化文化空白、音译补充阐释法。  相似文献   

8.
兵学经典《孙子兵法》之所以能超出军事领域而产生深广的社会影响,主要得益于其在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人性化的价值追求以及体系化的思想建构3个方面贡献了卓越的理论成就。学界对此有所关注,但论析不够详实深入。系统阐明这三大理论成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发掘《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传承和创新其理论要义与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9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相关成果,对《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现状,包括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译者视角、关键字词和风格的探索、《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总结,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子兵法》的文学成就是很高的 ,但这一点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意在从两个方面 ,即语言富于文采和论证逻辑性强来做一探讨 ,以期引起对它的重视并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归纳汉语数词分类现状并建立《孙子兵法》数词的分类体系。将《孙子兵法》数词分为基数集和称数法两个子系统。发现其基数集系统包括系数和位数两小类,称数法系统包括基数和序数、实数和虚数、分数和倍数三大类。最后得出五条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享誉中外、垂训后世的军事学经典著作,它绝非向壁之作,它势必奠立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应是作者成书的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及作者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本文将视野投向与《孙子兵法》成书年代紧密相关的吴楚战争这一战史领域,试图通过考察作者孙武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读解《孙子兵法》的文本,希冀在吴楚战争这一参照系的观照下,对《孙子兵法》作出更深刻、更全面、更客观的诠释,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继承和评估这部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3.
论《孙子兵法》的管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子兵法》的管理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它所创造和达到的人类智慧的高超性而具有的启示价值;其二源自军事与管理异同性的指示价值;其三是由于其表述的简练概括性而具有的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管理思想引入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只有切实依据知己知彼、因利而动、并兵向敌、将孰有能、上兵伐谋五个方面的谋略才能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决策。  相似文献   

15.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孕育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本文通过剖析阐释《红楼梦》中“茶”的文化蕴涵,挖掘其传统文化意义,探究其在英译本中的不同表现,指出把语言现象与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会对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的深入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词的演变和消失,新词的产生,是语言词汇变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些词或短语,如“克/能”“及……战/与……战”“士卒/士人”“疾/病”“于/於/在”以及“不得不”“会战”等,它们的使用呈现出历时的阶段性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所分别对应的时代以及这些词(短语)在《孙子兵法》和先秦其他文献中的出现情况推断,《孙子兵法》主体部分成书应不早于战国中期、不晚于战国末年,最迟不晚于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对《西厢记》24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补正前人的遗漏,可以丰富我国《西厢记》翻译研究的史料。同时,在《西厢记》长达一百多年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早期以《莺莺传》翻译为主,中期主要是《西厢记》节译、选译和编译,后期以西方译者为主导中方译者为辅的《西厢记》全译本为特色。《西厢记》成功的翻译经验可为我国传统戏曲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虽是求胜之学,但也极为重视对"败道"的反思。不败是胜的前提,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胜道可取胜,识"败道"则能防败。现代领导者应借鉴《孙子兵法》"败道"论,学会"识败",善修"自保"之"道",善保"全胜"之"法",努力探索求胜防败的规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符合科学和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哲学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在古典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 ,是与其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密不可分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 ,对《孙子兵法》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 ,对书中蕴涵着的许多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 ,做了一些不拘前人之言的探索 ,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孙子兵法》反天道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重视将帅主观能动作用的“胜可为”思想、朴素辩证的发展观思想 ,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产生了厚重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语言艺术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军事理论著作的《孙子兵法》 ,在语言艺术方面有其特殊追求。本文主要从简炼美和音乐美两方面探讨了《孙子兵法》的语言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