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以来,“形而上学” 在西方传统研究中逐渐僭取了支配地位,色诺芬因不谈“形而上学”逐渐被冷落,不再被看作地位很高的古希腊经典作家。但我们并不能因《希耶罗》这篇政治哲学气味浓厚的对话,而抹杀掉它“形而上学” 的价值。施特劳斯和科耶夫的解读,凸显了哲学与政治方面古典派与现代(或说黑格尔) 派的争论,同时它还呈现出了掩盖在政治争论下的形而上学(关于存在和真理) 问题,并且我们惊异地发现,在现代性这场旷日持久的浓雾里,这个问题竟鲜未被真正地触及。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重要性在于:他打破近代哲学主客分立的内在性论域,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重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由此提供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为马克思探索新哲学道路准备了思想前提。但黑格尔把整个问题变成抽象的思辨问题,坚持在思想中解决该问题。马克思则立足于唯物史观,把由黑格尔开发的现代性自我理解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即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和历史。卢卡奇和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对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这种传承与批判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基雅维利的哲学家身份,西方学界直到当代仍然诉讼纷纭:要么视之为自由主义共和论的先驱,要么视之为现代式僭主论的先驱。施特劳斯把马基雅维利视为启蒙哲学的先驱的观点颇为独到,但也引发了激烈的批评和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4.
二战刚刚结束,科耶夫就向戴高乐提交了一份《法国国是纲要》,指出法国不能再固守民族国家的旧梦,必须以拉丁-天主教文明为依托,联合欧洲的其它拉丁国家,建立新拉丁帝国,才有可能保全法国的政治存在和独特的拉丁文明,从而带领拉丁世界走出一条不同于美苏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5.
政治领域是一个追求"权力"的公共"意见"领域,其最终目的是"意见"的协调统一及基于此的社会行动;哲学则是追求"真理"的相对私域,它在解答政治领域内超验疑惑的同时,不断批判不符合真理的政治。同时,哲学需要政治为其提供场域和支持,政治则需要哲学为其提供理性导引和德性保障。此即哲学与政治复杂张力结构关系的一体两面,而政治哲学的本质就是这一张力结构关系的理论表达。这也是对施特劳斯"政治哲学"范畴分析理路的某种程度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洛维特和施特劳斯同处于尼采思想大行其道的20世纪德国,纳粹极权主义政治迫害和犹太裔德国人的身份窘境构成了二者学术思考的理论出发点。然而,由于二者对犹太人身份、犹太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差别,导致两位哲学家对虚无主义的思考路向和判断结果的明显差异。洛维特拒绝犹太人身份和律法传统,试图从基督教救赎史学的角度来考察19世纪德国精神史的内生性反叛和逻辑演进;施特劳斯则从犹太人问题切入,试图借助中古犹太律法资源及其摹本——柏拉图学说来找寻现代性走火入魔的病根。因此,二者在思想起点(基督教资源与犹太律法资源)、致思路径(历史哲学与政治思想史)、考察重点(检审19世纪精神史与重启17世纪古今之争)、理论归宿(古希腊晚期哲学与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对虚无主义的审视上,二者的思想史研究对我们理解20世纪政治事件和精神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研究是从犹太教问题出发的。我们只有从他的政治哲学研究与他的犹太教传统的关系入手,才能对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理路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和自己的民族传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批判现代性,马克思和施特劳斯这两位哲学家的政治哲学理论联系在了一起,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不同认识,施特劳斯和马克思两位哲学家进行了政治哲学领域内的对话。施特劳斯将现代性危机归于理论危机,而马克思将现代性危机归于实践危机。基于此,两位哲学家提出了基于不同政治哲学路径的解决方案。回归政治哲学,可以看出,二者的哲学思想都是对"人类应该如何更好生活"这一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的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派别 ,施特劳斯学派由于从古典思想研究方面重审了哲学语言与政治哲学传统 ,打破了现代的学科划分 ,同时又十分重视文本整体的细读 ,因此 ,他们的研究领域经常涉及到文学。本文介绍了施特劳斯学派中一些学者较为重要的文学研究成果 ,为以后深入研究简单梳理了他们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列奥·施特劳斯将古希腊的诗与哲学之争描述为阿里斯托芬与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的身份与品性问题的争论。《云》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或审慎德性的自然哲人,其无爱欲性和非诗艺性对城邦造成了伤害。柏拉图对这些指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会饮》贬低和否定了诗人的爱欲,肯定了哲人爱欲的至上性。《王制》不仅证实了哲人的政治智慧或审慎,而且建构了哲人独特的诗艺性。柏拉图从城邦伦理和哲学真理的双重角度对诗的批判彻底颠覆了阿里斯托芬所宣示的胜利,要求诗从属于哲学。施特劳斯对诗与哲学之争的阐释回应了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并从中孕育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耶拿逻辑》(原名:Jenaer SystementwürfteⅡ)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之滥觞。在这里,黑格尔终于摆脱了谢林哲学的影响和精神危机状态,开始在概念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为日后的《逻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耶拿逻辑》中译本的出版,必将把中国的黑格尔哲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峰。  相似文献   

12.
阿伦特把现代性的危机归结为哲学对政治的全面裁决,在普遍的和同质化的理性标准面前具有特殊性和异质性的政治生活必然被剥夺其存在的正当性,具有交互性的公共空间逐渐坍塌。因此,走出现代性关键在于能够复归真正的政治,重建公共生活。施特劳斯同样把现代性的危机归结为哲学对政治的越界使用,但他认为政治哲学化的主要责任在于现代哲人的理性任意,强制推行政治的哲学化,背叛了古典政治哲人的教诲。因此,走出危机的关键举措在于哲人自己克制对理性的越界使用,向实现了哲学与政治的绝佳平衡的古典政治哲学复归。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它促进了人类理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自由的确立。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危机和挑战。黑格尔最早从哲学和制度层面批判了现代性,主张以理性取代知性,以伦理国家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推进了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事业,提出以对象性活动的主体代替绝对精神主体,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伦理国家。这一批判的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自由主义批判的丰富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杨祖陶先生是研究康德黑格尔哲学的专家。退休之后,他耗时7年完成了直接从德文译校康德"三大批判"的合作工程,之后又独自首译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现在又在耄耋之年完成了黑格尔的《耶拿体系》首译中文本,并写了数万字的"译者导言"。我们特将"译者导言"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色诺芬一向被视为古典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亲斯巴达分子,证据就是他的《斯巴达政制》。该文尝试从清理《斯巴达政制》的研究史出发,澄清色诺芬的写作意图——按施特劳斯的阐释——实际是讥讽“异邦”斯巴达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  相似文献   

16.
将卢卡奇与施特劳斯之间的“对话”梳理出来,对于回应施特劳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卢卡奇将历史方法视为哲学的根本方法,这就势必导致对永恒事物的消解,对特殊处境的强调、对进步观念的信仰的历史主义.而历史主义在施特劳斯看来是一种相对主义,一种对文明拒斥的虚无主义;但卢卡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一种相对主义,但并不具有虚无主义性质.施特劳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会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结果,即只关注物质的生产和需求,忽视道德价值的末人社会;这实际上混淆了卢卡奇对阶级意识与阶级实际心理的区分,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包含道德.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注定是虚无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许多诗人和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大量以他们所在的侨居国--中国为创作背景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中国东北大自然,有的反映中国社会生活,有的介绍中国文化等等.本文主要研究薇拉·孔德拉托维奇·西多洛娃小说<黄包车夫>的时代背景并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9.
高刚 《国际论坛》2020,(1):116-128,159
《政事论》是印度古典现实主义代表作,它阐释了一系列国家治理、巩固政权和实现霸权的方法,其作者考底利耶也被称作“印度的马基雅维利”。其中代表性的国际关系思想有:区分敌我、寻找盟友的曼荼罗国际体系观;分析综合国力的国家构成七要素理论;曼荼罗体系无政府状态下的现实主义安全观;依据敌我实力对比而选择的“六种对外政策”。它们指导着征服国发展自身力量、寻找合适盟友、运用有效策略削弱并战胜对手,最终实现本国发展壮大和霸权崛起。考底利耶思想构成了当今印度外交战略和安全理念的重要泉源,也逐渐影响和塑造着印度的外交政策。目前国内尚无《政事论》完整中译本且相关研究仍相对滞后,学界对此应加以重视并加快推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理夏德·施特劳斯是 2 0世纪初德国音乐界的领袖。他崇拜瓦格纳 ,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他的作品展现出激进浪漫派的情感和多调性谨慎并置、半音旋律及扩展的华彩乐段等风格特征。他的声乐旋律高高浮现在伴奏声部之上 ,其伴奏形式不是过去简单的和声辅助 ,而是把人声纳入交响乐的结构中 ,使音乐更有生命力 ,达到人声与伴奏的完美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