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芳 《东方论坛》2014,(4):75-82
枢纽型社会组织对民间公益组织有着重要的培育功能,其对民间公益组织合法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各类资源的整合意义重大。枢纽型社会组织自身的去行政化和法人化是实现其培育功能的前提。在此前提下,需在制度层面引导建立培育资金的支持体系、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更加关注培育效果,更加关注民间公益组织的个体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亮点成为公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焦点,但其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社会支持、构建社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并没有显露。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增强社会的主体性和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构建开放性的社会组织网络,通过充分的互动促进社会组织间的信任,以及建立规范形成互惠共赢,是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具有本土特色制度建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北京市C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例,探讨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以策略性自主超越结构性自主,推动对称性、共生性依赖的均衡基层社会系统建设的创新实践与逻辑建构。C组织的多元策略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培育、社区增能、商业协同、科技支撑等方式与基层社会紧密相连,尤其寻求与国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政府权力优势主导的政社关系,成为政府、社区、企业之间的中介,并联合三者形成合作制衡态势。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均衡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理想模型是建立党的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行政支持,依托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专业社会组织体系和互助合作-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党领导的更广泛的居民共治。  相似文献   

4.
由于公共参与受到限制,当前社会组织的公共性不强。要增强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必须进行制度变革,让社会组织自主地参与公共事务。这样,社会才会得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形成“善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安徽省近年来以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切入口,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可行路径。通过剖析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内涵和功能,明晰其发展现状与脉络,提出进一步规范其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社会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述目前学界关于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不同概念,结合长期的观察和试验提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概念预设,并分析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历史性、社会性、分散性、多样性和有效性等社会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的一个内生化维度是受民间道教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资本。"老天爷"、祖先灵位和"街头官僚"型神祉共同构成了确认集体价值、塑造村庄信任和约束村民行为的信仰结构;道教文化中的关键人物和村民之间彼此认知的重塑使道教信仰向现实生活延伸;宗教仪式与家庭教育则使社会资本得以维系。基于道教文化所形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分散性,并可能加剧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和利益分配的失衡,迷信的可能也使其难以转化为公共管理资源。应通过制度干预重建"信任所指",发挥民间道教文化中有利于个人道德提升的部分,将其纳入公共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民族乡村传统民间互助组织和新兴民间互助组织在产生背景、组织结构、成员构成及功能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区别,社会关系、乡村精英和社会资本等在各自的运作过程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民间互助组织存在规模小、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结构松散、组织功能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这既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增进了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探讨峨眉山市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做法,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得出结论,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主要依赖其自身组织体系的健全与运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治理内涵的解析,分析指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战略布局可采取政府和公办社会组织主导、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策略选择上应注重党和政府的引导策略与地区策略,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策略。现阶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模式可以采用协同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参与。  相似文献   

11.
从治理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分析出发,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提出以政府协同治理克服体制变革路径的困难,从而实现政府由传统范式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成为必然,而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简要分析了当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强,社会影响力不够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问责机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入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以及处理好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服务外包情境,把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治理机制划分为契约治理机制与关系治理机制,进而剖析和揭示了这两种治理机制对服务外包供应商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基于177份企业样本数据,重点验证了不同合作治理机制对服务外包供应商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服务外包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关系治理机制对外包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影响更为显著,契约治理机制对外包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影响并不显著;知识获取和共享在关系治理机制、契约治理机制与服务外包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扮演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非赢利性组织的功能定位及成长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中,民间非赢利性组织在当代公共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是帮助政府“减负”的第三条通道;但我国的民间非赢利性组织发展缓慢而滞后,其主要原因是:组织威信的缺失,民众参与者的缺位,政府支付政策的缺范;要推动其发展必须塑造清正的组织新形象,抓好组织的能力建设和组织资源的获取,唤起民众的参与热情,同时政府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条件。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发挥了“协同增效”的特殊作用。社会组织在应急状态下如何进行危机学习以快速实现新的环境适应,如何与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合作,以协同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治理机制,这些都是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以危机学习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B市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X社工中心“服务型”和Q基金会“资源型”的“危机学习-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领导机制及时调整是社会组织适应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的前提,坚持需求导向、资源的精准对接是协同防控的关键,信息化危机学习与角色定位可有效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当前,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响应速度不够快、相关长效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基于此,在制度建设方面,需建立社会组织应急响应机制以提高公共危机中政社协同的应对能力;职能发挥方面,应利用好社会组织的人才专业优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的应急管理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公私协力:非协调约束下公私灾害救助困境的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大部分文献从经济、政治和管理等角度对"全能政府"与灾害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过于重视政府角色的扩张,或者讨论当 "政府失灵" 及"市场失灵"时,非营利组织可以协助解决.然而在灾害救助过程中,非营利组织也可能产生"志愿失灵"情形.若要解决三个部门"失灵"的问题,可通过建构"公私协力机制"来解决.社工非营利组织能发挥积极的"补充性"而非"替代性"作用的观点,通过志愿服务、公民参与与政策倡导等方式,非营利组织督促与协助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克服政府由于威权化和分权化所导致的反映迟缓的缺陷.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而言,这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双赢博弈",当然,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灾民.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非营利组织竞争的性质及基础入手,揭示完全非营利性市场及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并存的混合型市场中非营利组织竞争的前提条件、层次及基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灾后重建中的非营利组织与非正式参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灾后重建中,人们往往重视的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正式援助计划,而忽略了自下而上的民间社会非正式参与的力量。事实上,小规模之自主性策略取代自上而下中央集权式政策执行也是行之有效的灾后重建措施。文章认为虽然非营利组织非正式参与灾后重建的四种新途径或模式,能有效参与到灾后重建过程中来,但非营利组织能否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取得成效,除了选择适当的模式外,还需要考虑自身的二元性问题,尤其要注意外来的以社会服务为取向的非营利组织与本土社会系统产生冲突与抵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其财务管理水平却严重滞后。文章通过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的研究,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应该是基于健全财务观的。健全财务观要求非营利组织公正地履行资产受托人的责任,更新财务理念,借鉴和使用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使得组织获取并有效使用资产,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