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2.
从各大词典对“而且”的释义着手,发现各大词典对其的释义存在分歧。通过对“而且”的义项、表示的语义关系、语义预设、连接模式以及连接的成分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而且”不但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先后关系、同时关系;不但其连接的前项可以为多项,其后项也可以为多项;不但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还可以连接语段。  相似文献   

3.
从各大词典对"而且"的释义着手,发现各大词典对其的释义存在分歧。通过对"而且"的义项、表示的语义关系、语义预设、连接模式以及连接的成分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而且"不但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先后关系、同时关系;不但其连接的前项可以为多项,其后项也可以为多项;不但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还可以连接语段。  相似文献   

4.
高频功能副词也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类型方面的讨论空间扩大,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句法功能上出现了词平面、句平面、语篇平面的多角度研究态势;历史演变的年代、来源、语法化进程的探讨取得重大进展;认知上凸显出句法结构背后的深层思维范式的剖析;语言对比上既有汉内比较也有汉外比较。诸方面成绩突出,但也存在3方面的不足:系统性不强;经验推论多,科学考察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缺乏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虽被归为虚词,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容忽视的语义表现:可以作为结构中心支配其他成分,内部成员数量比较多、分工明确、表达细腻。其句法上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6.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有几种不同的格式和用法,这些格式和用法是“到”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到”虽然在唐代就具备了向介词转化的句法、语义条件,但由于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到”本身语义的限制和相关词语的影响,其向介词的语法化并不是彻底、充分的,它只在某些有限的句法语义格式中转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7.
"往"在现代汉语中有3种用法:作单用的谓语动词;作趋向动词;作介词。3种不同的用法体现了语法化的不同程度。通过历时的考察揭示"往"的语法化过程,试图解释其语法化的动因,并在与其它类义词的比较中观察词语语义的变化和所处句法环境的变化对语法化方向和等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介词“按”来源于先秦动词“按”.“按”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东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按”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词“按”萌芽显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按”的介词用法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按”进入沉寂期,直到清代,介词“按”的使用频率才大幅提高.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按”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按”由本义“用手向下压”经由“查验、考核”义演变为“依据”义.“按”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按”发生语义演变导致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文章从历时层面考察了“掉”的语义演变路径及语法化进程。语料分析发现,“掉”历经了古代汉语的语义扩大及现代汉语的语义缩小,语法化现象首次出现于宋代,至清代较为显著,在现代汉语中得到进一步凸显“。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语义滞留现象,语法化还不够彻底,处于后期加速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介词"自"、"从"、"打"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时平面的不同需要通过历时层面的考察来探究原因。这三个词的使用反映了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三者有其各自的语法化路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认知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通过”共有三种使用形态:“动词+体标记”形式、动词、介词.介词“通过”由同形的动词语法化而来,语法化完成的时间是20世纪20~40年代.“通过”的语法化是在连动式句法环境中完成的.汉语史上由“通过”形成的连动结构共有三种,它们产生的时代各不相同.五四时期,这三类连动结构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介词“通过”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这三类连动结构中不同义项的动词“通过”则分别构成了介词“通过”的三个语义来源.“通过”的语法化除了句法环境动因,认知隐喻和词义虚化也是重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介词"吃"是近代汉语中产生的重要的介词,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吃"词义的发展、搭配对象的泛化、句法位置的改变、人类认知类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A”是现代汉语常用的格式之一,形式简单,意义固定.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拟从句法功能和语义限制两个方面入手,对该格式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有助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将就"的句法功能及语义表现,探讨了"将就"词汇化的过程及机制。"将就"为心理活动动词,主要充当谓语,表示"勉强适应某物"。形成上,"将就"由"将""就"这两个词因语言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经过词汇化形成。"将就"产生于元朝,明清时期得到大量运用,从而凝固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勉强适应"的固定词语。  相似文献   

15.
沿顺义处所介词主要有缘、循、随、沿、顺、寻等,该类介词呈现出内部层次性:其一,各成员的虚化程度不同:顺>沿>随>缘>寻>循;其二,同一介词虚化程度不同:动词>半介词>准介词>介词。在(N)·V1(缘、循、随、沿、顺、寻)·N·V2·(N)结构中,V2的[±运行]义与N的[±空间]义的组配关系,制约着V1的介词化程度。形成语法化内部层次性的原因主要是源义的制约,同类介词中,源义单纯、宽泛的介词语法化程度高于源义复杂、精确的介词。  相似文献   

16.
《祖堂集》中的"且置"式问句是一种含有处置义的句式,把不易或不必处理的问题转换为当下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两种语用功能:一是起到化难为易作用;一是起到换位思考作用。该句式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文献,成熟于五代,禅宗口语问答的语用环境是"且置"式形成的主要动因,线性增量原则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最好”的词义演变与主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最好”既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同时也可以是一个表示言者主观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最好”的词义演化是语法化过程,同时也是主观化过程。主观性的不断加强是该词词义演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最好”的演化过程还伴随着它在句子中位置的左移运动。  相似文献   

18.
副词后缀"为"源于动词"为"的虚化,始于"最/甚/极为下"等特殊的"最/甚/极+为+NP"结构。这类结构表层形式为"最/甚/极+为+AP",深层语义却为"最/甚/极+为+NP",两者存在形义不统一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了"最/甚/极为下"等结构的演变,演变的结果是人们对这一结构理解简化,即"最/甚/极为下"等逐渐被重新分析为"最/甚/极(为)下",其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律。随着这一重新分析的进行,动词"为"的语义及语法功能弱化,并最终演变为副词后缀。东汉以来,其他"为"缀副词陆续形成。  相似文献   

19.
流行语"XX门"的频繁使用不仅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而且对汉语语言体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XX门"族词全景式的语言学解读,系统了解其构词特点、句法功能、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及其语法化倾向,为接触语言学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更充实的语料。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唯物史观,而且在实践上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合力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体观、统筹兼顾的协调观、永续发展的生态观和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观,为这一理论赋予了当代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