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观逐渐从斗争哲学观转向和谐哲学观。这种转变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与司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斗争哲学观下,中国刑事诉讼是作为一种专政的工具而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缺失。在和谐哲学观下,对中国《刑事诉讼法》进行再修改时,应当以和谐理念为指导,理顺几大重要关系;对刑事诉讼法的价值、目标和功能等进行重新定位,还刑事诉讼的本来面目;改革相关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与具体程序;加强制度创新,全面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设诉讼和解制度,通过和解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通过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将刑事诉讼定位为社会矛盾的化解器,消除刑事诉讼的行政化倾向,突出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法学幼稚”的大背景下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就整体而言基本上尚停留在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典规定的相关原则、制度、程序进行解释的“注释法学”阶段。但任何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 ,而在我国 ,有关刑事诉讼方面的专著寥若星辰 ,背后隐含着理论的苍白与贫乏。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世杰教授撰写的《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刑事诉讼理论的专著。全书洋溢着对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价值蕴含等形而上问题的关怀 ,同时求真务实 ,联系司法实践 ,注重对具体程序设计的探索。使刑事诉讼法学回归学理 ,摆脱受刑事…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要特殊保护的弱势群体,应当包括刑法所保护的所有犯罪人中的弱势者,因为承担刑事责任能力低下的人,承受诉讼负担的能力也必然低下。同时,刑事诉讼法还应当考虑公平、公正进行诉讼的需要,对给予特殊保护的范围在刑法所保护的弱势群体的基础上要有所扩大。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应当上升为刑事诉讼的原则性要求,并通过具体的程序设计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条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刑诉活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根据刑诉活动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这一基本原则,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第四修正案加强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等基本人权的保 护,《刑事诉讼法》作为《宪法》的子法及“人权保护法”,应该适应《宪法》修改的需要,在人权保护方面有更大作为。公民的私 有财产权保护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西方国家相比尚显不足。本文从比较 法的角度阐释了西方国家刑事诉讼在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分析了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证据是证明案件的依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刑事证据即刑事诉讼证据,是能够据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真实事实。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的实质是运用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证据及其运用是刑事诉讼的中心问题,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及证人的资格和保护等问题作了规定,但对证据运用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证据规则未确定,在司法实务中容易导致证明责任分配及证明标准界限模糊而不易操作,应在新刑事证据制度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证据是证明案件的依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刑事证据即刑事诉讼证据,是能够据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真实事实.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的实质是运用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证据及其运用是刑事诉讼的中心问题,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及证人的资格和保护等问题作了规定,但对证据运用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证据规则未确定,在司法实务中容易导致证明责任分配及证明标准界限模糊而不易操作,应在新刑事证据制度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两个概念。执行刑事实体法是刑事诉讼的单一目的 ,保障人权则是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主题性任务。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理论、实体真实主义和正当程序主义理论并非以刑事诉讼目的为主题 ,而只在刑事诉讼法的目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对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宪法对刑事被告人权利保护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诉讼法是美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核心。为避免司法人员滥用职权 ,侵犯被告人的合法诉讼权利 ,美国宪法以 5条宪法修正案的方式 ,对被告人的合法诉权进行宪法性保护 ,从而形成了美国刑事诉讼法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走向人本位的过程。通过强制国家权力服从于公民个体应当服从的法律规定,从而实现"公民服从的是抽象的法律而不是具体的强权"这一法治理想。以人为本位,特别是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以及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现代刑事诉讼法发展的趋势。以人本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护,是建立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刑事程序制度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结构及刑事诉讼运行机制等核心范畴与人权密切相关,科学的刑事诉讼程序必然体现人权精神,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从立法目的、诉讼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修改与调整,以适应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当前我国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现状为基点,结合修订后《律师法》和正在施行中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使用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律师法修改前后律师从事刑事诉讼业务中的角色定位、会见被告人、阅卷取证、执业风险等多方面状况进行论述,剖析了新律师法对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积极影响以及在维护辩护律师权益方面依然存在的不足,对如何有效保障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期望。将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后续法律修订工作产生前瞻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框架,表明了对证人保护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向现代刑事诉讼迈进的方向和思路,但依然存在缺少配套措施、保护机关职责不清晰、保护期间不明确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对《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人保护规定的梳理,提出建立证人分级保护制度、制定证人长期保护机制、成立证人保护基金、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证人分级保护的相关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对理论界产生的影响,对目前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两种观念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倡在客观评价传统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和理性认识新型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功能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元化提供可能的空间,以达到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充分竞争的效果,从而推进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与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后,刑事诉讼程序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辩护权相对较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公、检、法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协同作战"关系仍然支配着刑事诉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进一步保护邓大鸣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进一步保护人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诉讼,不论是刑事诉讼、民事诉松还是行政诉讼,都直接涉及到人权保护。一方面,只有通过正确、公正的诉讼程序,各种诉讼当事人、参与人...  相似文献   

17.
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二元框架、个人信息处理合法性基础、具体权利义务适用等方面的挑战。究其原因,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劳动法所调整的都是具有一定支配性的不平等关系,而且其关系都兼具合作性与对抗性。二者的问题叠加使得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简单套用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框架。应当坚持信义义务与实用主义原则,在兼顾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同时,要求用人单位承担企业的个人信息治理责任,为劳动者个体与集体提供安全与可信赖的个人信息处理。在制度上,应根据不同场景适用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制度,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劳动者保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个人信息保护本质在于践行公平信息实践原则,秉承利益衡量理论,贯彻保护利用并举。比较国际社会的立法模式,欧美趋同于"积极确权+行为规范"的保护模式。中国单一的"行为规范"模式暴露出权利基础缺位的制度性弊端。继《民法总则》后,《民法典》"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专章未完成个人信息权的续造。《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表述使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位阶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为基本权利范畴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宪法规范基础。在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权利的概念表达时,应与权利内涵保持一致。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除应延续传统立法所强调的侵害防御机制外,更应关注个人信息的积极利用,以及基于人格自由发展所要求的对个人信息财产性利益的保护。那么,采用"个人信息权"的概念表述,确认个人信息之于个人利益的实质价值,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完整权利形态,内含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基本要求,也为权利内容的细化留有空间。如此,可在宪法"个人信息权"的统合下,以人格尊严及其自由发展为核心,通过发挥基本权利的主观防御权功能与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在公、私法领域实践国家保护义务,分别形成私法上以客体支配导向,保障个人信息自决的具体人格权,与公法上以行为规制导向,保障个人实质参与的程序性权利集合。而作为基本权利的个人信息权唯有落实到个人可具体主张法律保护与救济的民事权利时才有赋权之意义。基于此,检视《民法典》中个人信息所属的"民事权益"已具备升级为"民事权利"的充分条件。区别于一般人格权、隐私权等属性,个人信息权在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中可确定为具体人格权。以民法典的原则性规范,人格权法的独立权属定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权利体系构建,可渐次实现个人信息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布局的逻辑推演。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刑事司法制度的建设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它在推进我国刑事诉讼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和在打击犯罪、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同时,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若干具体规定也暴露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不足之处。谨就附带民事诉讼、期间、告知义务和辩护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完善有关规定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价值之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价值在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过程与刑事诉讼法制定者的需要的关系中产生,是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或者利益集团赋予的能够满足其特定需要的刑事诉讼的利益属性。刑事诉讼价值由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构成,内在价值由刑事诉讼权利和刑事诉讼义务构成,外在价值由实现刑法目的价值和妨碍刑法目的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