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代际健康信息传播是建立在亲情纽带之上的信息支持和依附于信息支持的情感表达的杂糅,其传播过程中却存在偏向信息和偏向情感的两种认知偏向。传播过程中子代的信息偏向和老年人的情感偏向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导致或者加剧了代际健康信息传播的困境。改变这种困境需要克服代际刻板印象的负面干扰,重视老年人的情感诉求,同时提升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观察和反思既有的政治传播实践,探讨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法和传播结果,形成了意涵丰富的政治传播思想。基于政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逻辑自洽,政治传播思想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仍具深刻借鉴价值。在信息时代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能够从宏观层面提供价值指引和理论指导,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生成多维驱动,从而不断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因未从哲学层面探讨媒介本质为何,使其很难解释当下微观、高速的媒介环境下互联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媒介与文化之间的种种关系.探讨互联网传播的时空偏向性,需要对媒介的物质域、意识域、时间、空间进行"总体场论"的分析.互联网的物质域在技术层面对互联网的传播时空属性的影响达致极限;意识域则基于物质域的赋能,建构出一个一维时间主导下的"去物理空间化"的多重文化空间.单向不可逆的一维客观时间是影响互联网传播偏向性的主要矛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互联网所呈现的传播偏向性是一种"空间极限下的时间偏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国际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问题,实现国内媒介在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结合传播学原理,在分析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路径:创新传播内容、完善网络领导体制、搭建社会化平台、巧用精英人物和监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5.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相似文献   

6.
[提要]媒介环境学者认为任何媒介都不是价值无涉完全中立的介质,媒介自身拥有一套由语法和编码规则组建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媒介符号环境的限制,以符号系统定义的方式感知和思考问题。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所构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得出微信的媒介偏向主要表现在空间跨越、多感官延伸以及场景融合,并产生了技术追慕下人文失衡、感官全面延伸与截除下的“文化痉挛”、场景融合下“后区”前置等文化、社会和交往情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确定了两个前提: 传播的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真正无产阶级性质的;这种传播的成功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变化相联系。政治传播者需要具备四方面素养: 智慧、思想、风格、知识。政治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政治传播中的传播者本身,是最重要的媒体。政治传播者要具有持久的政治传播毅力,不为一时一地的成功或失败所左右。传播目的正当,手段也必须正当。  相似文献   

8.
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指出传播和传播媒介具有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文章根据伊尼斯的时空偏向论,分析了《新青年》在媒介传播活动中的空间偏向和时间偏向问题,指出了它们的不同内涵、具体表现和文化价值,为更加深入理解《新青年》的媒介文化内涵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网络场域中的“情绪偏向”及其关系特征,关系到网络舆情中的情感引导、情绪调控以及网络社会的情感治理等重要问题.网络传播空间中,某种情绪的传播效力并非与该种情绪出现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基于对今日头条543 754条帖子的实证分析,笔者发现,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着可称之为“情绪逆差”的现象与机制.将今日头条的帖子在35种情绪框架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出现频次占比越居前的情绪类型,其帖子的阅读量、评论量却越低;反之,出现频次很低的情绪类型,其帖子的阅读量、评论量却很高.这显示,某些情绪虽然更易于被表达、被呈现,但缺乏实际的影响效力;而某些情绪虽然被表达的频次和比重较低,但却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这构成了网络表达与传播中的不同情绪偏向带来的“情绪逆差”,它指涉情绪表达与接受之间的逆向关系,显现出网络社会传播和传—受关系中的差异偏向、张力结构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0.
诸子政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诸子的政治思想已相当杰出,而其中又以孔子为代表的“德治”,以荀子为代表的“礼治”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治”最具有代表性。“德治”、“礼治”、“法治”各有侧重,各有优劣。对当时的政治乃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者相互独立、相互排斥,却又相互重叠、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1.
近代欧洲的三大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影响深远,高度关联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近代欧洲三大思想运动的语境下,印刷术传播对经济因素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企业结构等三大构件都有决定作用,印刷术不仅从属于经济因素,而且对经济发展具有传播偏向意义上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话语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话语的有效传播有助于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论述思政课话语传播目前存在话语符号的时代更迭、知识交流的现实局限、语境创设的技巧缺失、生活经验的时空差异等现实障碍,指出需要在符号沟通的双向性、知识交流的体验性、语境创设的整体性和生活经验的接近性等方面建构思政课话语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东周园林建筑的变化体现了其时园林审美艺术从重德到审美的嬗变。通过以园林建筑中“台”以及园林位置的变化点明东周园林由原有的儒家礼制思维,转向了道家的美学思维,园林的功用也随之在单一的政教功利性中融入了主体的审美愉悦性,从而对传统中国人人格的丰满产生了极大作用,既积极入世,但又不会走向偏执;在现世中有所为,但又拥有一个极洵烂至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4.
李凯 《东方论坛》2010,(1):F0003-F0003
传播学中国化、本土化的呼声大概已经有十几年,在十几年间,不少新闻传播学及其他学科致力于此的学者,从各个论题以传播学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总体而论,所获成果数量偏少,且不够系统,没有明确的体系、框架,涉及古代政治传播及传播思想的成果更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被看成为一个传播的过程.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就能够从现代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基本的方法和相关的理论.这表明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新的学科研究,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某些缺失环节和内容与涵容量的不足,满足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由于宣传不力、师生网络素养及学生上网习惯有待改善等方面因素,导致主题网站传播的效果与目标效果存在差距。建议通过改善政策环境、加快网络上下互动、优化网页设计、培训网络技术等方式,改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治传播研究已经有100 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低潮期和勃兴期。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也需要更多向度的透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网络传播出现的新情况 ,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要像抓学科建设那样来抓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构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对网络传播要以柔性管理为主 ,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两课”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面对互联网SNS构建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SNS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本文从SNS人际传播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NS人际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问题隐忧,并提出SNS网络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有信息源、教育者、讯息、媒介、受教育者、反馈、环境和效果等要素与环节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及其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简明、直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