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曾在历史上建立起多个国家,对中华各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是鲜卑族政权发展的起点,对其历史进行探索时,鲜卑族的过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关的考古研究实例和历史记载对鲜卑族过去的发展方向、种群结构以及流向和现在的鲜卑族的现状等进行论述,说明鲜卑族对中国民族发展方向的影响,以供广大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论鲜卑族的迁徒及其社会进步何天明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历史中,鲜卑族的地位不容忽视。按照最早驻牧的地区,史学界基本趋向于鲜卑族有两大分支:一是驻牧于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山”以山名族者;一是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其后出现的各支鲜卑势力多...  相似文献   

3.
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古史上,鲜卑族的迁徒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引人注目的。这种迁徒的主流,是居于今蒙古草原、东北地区的鲜卑一批一批向南、向西南迁入内地;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踪迹。由于鲜卑族大量的内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先后在北方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  相似文献   

4.
鲜卑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其中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是很引人注目的。鲜卑人居住于蒙古草原东北部,他们一批批地向南、向西南迁到黄河流域上下。在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江淮的大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五胡”之中,鲜卑族是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十六国时期,他们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和吐谷浑八个政权。正是由于鲜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就最为迅速和彻底。到隋唐之后,鲜卑族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5.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6.
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学材料把鲜卑族先世的历史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12000-10000年前,以后又经过新石器时代(8000-4000年),青铜时代(4000-2000年),到了汉代鲜卑族,并发展为隋唐的室韦、蒙古、明清的锡伯族。  相似文献   

7.
关于鲜卑早期历史及其考古遗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鲜卑学发展至今,已有进一步引伸和求索之必要。我国古代文献,诸如《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以及《北史》等有关鲜卑史的记载,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鲜卑学的基础。古代史学家在一些关键问题,如鲜卑族称、拓跋名号的考证上,十分精当,至今仍使后学者信服。至于近代鲜卑学的形成与发展,至目  相似文献   

8.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室韦的来源目前仍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文献记载对室韦来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认为各说多有与史料相悖处,缺乏说服力;其次从拓跋鲜卑的迁徒和室韦的见载于史,室韦与鲜卑的译名根据相同,室韦与早期拓跋鲜卑地域相同,室韦的语言与鲜卑相通,室韦有特征性的风俗与拓跋鲜卑相同,文献记载把室韦看作是鲜卑后裔等层面论证室韦应属东胡系部族,是拓跋鲜卑后裔的一支  相似文献   

10.
佟伟 《中国民族》2007,(6):56-57
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国策》、《楚词》、《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考释近年出土的唐故游击将军穆泰墓志铭文的基础上,分析穆泰本人及其先人籍贯、家居、任职等情况,推测穆泰家族源自鲜卑,系北魏孝文帝改鲜卑(贵族)姓为汉姓辗转而来。文中对穆泰等人所任职务、任职地点等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多有订正和补充,澄清了若干唐史和民族史学界长期存而不明的问题,并以此揭示鲜卑人汉化的具体过程。就穆泰家族而论,因其多在都城西北诸民族势力活动之地,又以武职为显,其家族汉化较之进入内地核心区之鲜卑人汉化之例显有差别,其特征表现在:在融入儒家文化圈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若干因子,在物质层面背后还寄托着本民族的某种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鲜卑族从东北迁往西北的过程及其影响。由于内部矛盾或其他民族的衰落,促使鲜卑各部逐渐迁入西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或迁徙后,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或部族,随着部落的解体,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的变迁,为其最终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这个世界上经营最长久的组织非宗教莫属,在这一点上,即便是民族、国家、政党也无法相比。拿民族来说,消亡掉的不计其数,你知道鲜卑族、氐族现在在哪儿?国家也一样,前苏联说没就没了。  相似文献   

14.
赋到沧桑句便工──略谈鲜卑族大诗人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杨子才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大诗人,属拓拔氏(鲜卑族的一支)。传世的《无遗山诗集》,有诗1300多首;今人编《全金元词》,收入他的词有103首;另有散曲若干首。他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两个民族族源文化之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也涉及到鲜卑、 突厥等民族的一些族源文化,从而使人们进一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质有了 一个较高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鲜卑族早期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相结合的游牧宗法奴隶制的特征,并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长期存留。  相似文献   

17.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氐、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19.
论北魏之民族关系者,几乎无不提及崔浩之诛,认为它是北魏国家中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认为崔浩主张五等封建制、主张分明姓族、一次荐举汉族士人数十、各起家郡守,其目的是为了抬高汉人大族地位、压抑鲜卑贵族,因此引起太武帝拓跋焘和鲜卑贵族的不满,最后以崔浩著史直书犯忌把他杀掉;历来认为,崔浩之诛“可以表现士族与鲜卑贵族的关  相似文献   

20.
《敕勒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近年来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敕勒歌》的所谓歌唱者“斛律金是高车(敕勒)族;但《敕勒歌》原来却是鲜卑语,而歌中的内容却又涉及到敕勒族,可见,这首歌的族属较为复杂”。 对“较为复杂”的《敕勒歌》族属问题,学术界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为鲜卑民歌说,这基本上是传统看法;一为敕勒民歌说,持此说者近来颇多。 《敕勒歌》到底是鲜卑民歌还是敕勒民歌呢?笔者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