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中期,八旗武备已逐渐废弛,八旗兵战斗力下降。但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参加反侵略战争的八旗兵,仍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激战。无论是在镇江保卫战,还是血战八里桥,我们都能看到八旗官兵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场面。八旗官兵反侵略斗争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予以肯定、珍惜、发扬。  相似文献   

2.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麻秀荣,麻晓燕,那晓波八旗索伦人是指清初陆续编入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呼伦贝尔等地驻防八旗和布特哈打牲八旗之内的,以及移驻京旗和远徙新疆编入索伦营驻防的鄂温克人。有清一代,他们曾是满族统治者赖以维系其统治地位的重要的军事政...  相似文献   

3.
清代八旗制度消亡时间新议佟佳江关于清代八旗制度的研究文章已发表很多,但讨论八旗制度消亡时间的文章却未见到。大概在一些研究者看来,随着清朝的灭亡,作为清朝独特政治制度的八旗制度也就随之消亡了,①因此没有探讨的必要。近些年来,笔者在查阅北洋时期《政府公报...  相似文献   

4.
清朝驻兵西藏,是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加强对西藏地方兵制的完善和管理,也是中央政府行政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文章通过对清代西藏地方兵制的体制分析,从中揭示出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及其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作用,使后人对西藏地方兵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清代八旗领属问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清代八旗按照皇帝与宗室王公的分别领有而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如果再进一步提及上三旗与下五旗所包括的旗分,通常的说法是只对满洲八旗而言,即皇帝自领镶黄、正黄、正白满洲三旗为上三旗,宗室王公所统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满洲为下五旗,八旗中的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不在皇帝与宗室王公所领有的范围之内。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对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这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回族人民发扬富于反抗、勇于斗争的精神,广泛而持久地加入到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以山东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有回族人口20万,仅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回民抗日武装的就有1万人;禹城县韩家寨(当时有回民人口5000多人),一个村子在抗战期间牺牲的抗日烈士就达30多人。回族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贡献得到了普遍的赞誉,这里将有关回族抗日的大事作一个简单的勾勒,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八旗汉军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汉军是清代八旗组织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八旗汉军问题,国内讨论还不多,并有一些歧异的看法。本文旨在对汉军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诸同志。 一 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齐,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起兵讨伐尼堪外兰时起,至1615年(清天命前一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建立八旗时为止的三十二年间,他的队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八旗通志》记载:1615年“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  相似文献   

8.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9.
八旗蒙古人是指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编入八旗蒙古内的蒙古人及其后裔。与游牧蒙古人不同,在清代他们的教育是颇受重视的。接受教育是八旗蒙古人参加科举、进而为官从政的基础,是构成八旗蒙古人全部历史活动的极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八旗蒙古人的教育史是与清王朝的兴衰史相始终的。清代,八旗蒙古人生活地区分布极广,除京师外,分散在全国各主要的战略要地。由于各地驻防情况不同,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也各有特点。这些因  相似文献   

10.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战略不管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史上都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新时期,随着"先发制人"战略在国际上的广泛蔓延以及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科学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论八旗意识及产生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是与八旗制度相伴而生的由多民族组成的社会群体,有着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八旗独特的管理方式,以及他们在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一致和社会生活的相近与相同,使八旗成为与"民人"有显著差别的社会群体。这种差别不仅使八旗能够独立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且能够产生不同于"民人"的思想意识,即"八旗意识"。这个超越民族范畴而存在的社会集团,蕴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也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2.
法律地位是法律主体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的资格或表示法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相应程度。讨论近代西藏的法律地位的实质是要回答西藏是否为一个"独立国家"的问题。通过对近代发生的若干与西藏有关的史实的梳理分析,可以得出,近代西藏对内并不拥有国家意义上的管辖权,对外由于一直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自然也不享有相应的国家权利。因此,近代西藏并不具有"独立国家"的法律地位,西藏是由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中国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达斡尔族学校教育的特征及作用刘金明曾小玲十七世纪末,当达斡尔族人们还没彻底抚平抛离故土的悲烈伤痕,尚未解开偏入八旗的迷茫之时,八旗学堂飘然闯入达斡尔族民族教育发展的轨道,并孕育出新的民族教育曙光。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请在本地...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考证三姓名称的真实来源,对于地方志并根据志书资料由诸多专家、学者得出的三姓形成诸说提出质疑。文章认为三姓是在康熙朝赫哲族旗籍化过程中,旗文化与赫哲族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是三姓即前三姓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赫哲豪族姓氏处于辅助地位。三姓形成与赫哲诸姓豪族早来、后入此地无关。  相似文献   

15.
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战争后期,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英军逼近拉萨之时,出走蒙古库伦。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库伦之行是背叛祖国,投靠沙俄。本人就此查阅了一些史料,试对其出走作一小小考证,以求教于藏学界专家学者。一九○三年十一月,英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对我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西藏人民在十三世达赖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给英军以有力的回击。尤其是江孜一战,更是打出了藏族军民的威风,连侵略者亦为之叹服。尽管西藏军民作了顽强的抵  相似文献   

16.
随缺伍田     
随缺伍田清廷授与八旗官兵的傣禄田。是一种特殊俸给制度,土地都“抵缺交待”八旗官兵无所有权,由旗暑招佃耕种,所收地租分发官兵作为粮钠补充。乾隆十三年(1784(奉天省将闲空荒地拨充随缺伍田,骑兵每人1.40饷,步兵饷,共拨185000余饷。以后乾隆五十...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在祖国东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布特哈八旗进行管理,实行这种制度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布特哈八旗的建立时间、实行八旗军政制度的原因、布特哈八旗的特点及其对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知识荟萃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兰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共为八旗。每旗(满语称“固山”)下辖五参领(满语“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满语“牛录”)。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吋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作为一个军事组织,  相似文献   

19.
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西藏的活动中,英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主要就是英国对西藏的侵略。英属印度政府曾于1888年和1904年两次发动对西藏的侵略战争。1904年,由荣赫鹏率领的侵略军甚至强行侵入拉萨,逼迫西藏地方当局与之签订《拉萨条约》。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利用我国政权更替、民国初建之机,加紧对我国西藏的侵略。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它不再采取公开出兵、发动侵略战争的手段。英国以不承认中华民国相要挟,胁迫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员参加西姆拉会议,与英国代表和西藏地方当局代表共同讨论所谓“西藏问题”。1913—1914年会议期间,英属印度政府代表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