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 《社区》2009,(35):51-51
音乐是有魔力的.能使人快乐或者忧伤。如果有人说音乐能使人产生自杀的念头,却很难让人相信。生活中真的有“死亡音乐”吗?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中国音乐学界最大的争论话题仍是“中西方音乐关系问题”,而其中心论点又归属到“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得失”的争论上,一种观点是肯定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应如何完整保留其本土音乐文化;就此话题,表述自己对中国音乐一百年来的发展的看法,并展望21世纪中国音乐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法国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有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智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音乐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书写一首自己的乐曲。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章。[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瀛 《北京纪事》2011,(3):86-89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舞台,当“照片写真”普及,当草根作家出书风行。“声音专辑”成为另一个潮人生活热点,据说每十个人中,就有四个是歌迷。出音乐纪念,当平民明星,录个人音乐专辑,做个性音乐渐成时尚……  相似文献   

5.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被称为“器乐的形而上学”,它把维也纳古典乐派,特 别是贝多芬看作为“浪漫主义的典范”。作为一种音乐美学现象,在它渗透到 浪漫主义音乐写作的技法与形式之前,是以一种接受方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罗劲松 《今日南国》2010,(10):48-49
“肚皮舞”风波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大道乐园里,一名来自埃及的女郎穿若华丽而暴露的服装,随音乐节奏激情扭动着裸露的腰部,身上的金属饰物在摇摆中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引来众多游客围观。当时没有人记下这位舞娘的姓名,只是随意地叫她“小埃及”。  相似文献   

7.
音乐修辞是以修辞学原理分析音乐表达的一种理论视野。但在影视文本中,音乐修辞所拓展的叙事功能常常被忽略。本文选取白先勇小说影视化过程中颇具音乐特色的作品《孤恋花》《一把青》《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为讨论对象,分析影视文本中涉及的音乐作品在影视表达过程中所展现的情绪助力、话题隐喻,由此深入挖掘音乐生产的时代性、历史性以及音乐叙事过程中所搭建的“台北人”在“今昔对比”的情感困顿之外更深广的精神空间与在地空间。特别是其中突出表现的两岸底层女性关于“爱”与“家”的追寻难题,以及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民族情怀、家国想象之间一次次遥远的呼应,呈现出1987年以来台湾电影人在技术、光影之外,试图通过音乐修辞传达关于“情”的经验、“家”的议题和“国”的脉络的影视叙事肌理。这也是音乐语言超越形式结构而颇具现实意义的重要修辞面向。  相似文献   

8.
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是音乐学习、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记忆”和“想象”同为心理现象,而“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形成,又是无数次心理活动的积累与积淀,所以,音乐的学习、表演和创作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参与,逐步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理反射,从而促进了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的音乐”这一观念首先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本文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中的兴起,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作初步研究,探求“多元文化的音乐”观的在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以求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音乐关学体现他“绝对精神”的哲学理念,他的“精神哲学”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石之上,从哲学、宗教、伦理各角度阐述论证“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主导作用。音乐作为意志的体现,也是“绝对精神”的表现途径,作为一住哲学家.黑格尔所关注的是音乐所体现的内容,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所包涵的人的“精神”或“内心”,通过心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平时所见的各种“情感”“情绪”。黑格尔的理论揭示了音乐本质的一个层面,即音乐的表现意义,在19世纪时期美学的研究将他的论说归为“他律论”,与专注于音乐形式规律的“自律论”对立,从现今的角度看,这两种对立的学说,实际上是辩证的关系,黑格尔的论证中体现了“形式”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刘红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一书的研究内容给予的相关评述,笔者认为,“华中卷”中的研究内容,是湖南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的一次集中展示,该卷的研究多是对某一信仰体系的个案研究(“点”的研究),而缺少对某一个案中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面”的研究)。另外,本卷的选题面不够广泛,主要集中于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考察,不能代表整个“华中”地理区域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因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出版中,考虑增设“补卷”部分,以增加对“华中”区其他省份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原本的”音乐观念。奥尔夫将原本的音乐观念与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产生了现代儿童音乐教育媒介——“元素性”音乐。无素性音乐以原本音乐的基本特征和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它是一种自然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的,采用适合儿童主动参与、体验的媒体和方法,由儿童自己创造和表演的音乐。多元化音乐教育是当代世界音乐教育领域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早在20年代产生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就已经孕育着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郑声是孔子对一种非雅音乐的贬称,它滥觞于殷商,得名于春秋,流行于战国,影响及于后世。对于习惯了雅乐的贵族而言,郑声的确是“新声”。但是,它的前身却是商纣王的“新淫声”,比西周制作的雅乐还要古老。郑声的表演者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女乐或乐师,欣赏者是拥有特权的新兴贵族,因此在本质上它属于宫廷音乐。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郑声会流行于民间,也不排除它会吸收民间音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开始了漫长的政治制度重建期和文化适应期。其间,大众音乐人基于对古典音乐的全新理解,重塑了德国大众音乐风格。德国大众音乐的演变,受到军事占领德国的美国和英国音乐的影响,这促使德国大众音乐人改变了他们的音乐创作内容和风格。然而,德国在冷战时期不可避免地在音乐中融入有关民族意识、战争形态等政治属性。当冷战“铁幕”将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西德的资本主义文化模式,为西方和本国的大众音乐人创造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而东德对苏联政府文化模式的模仿,使其开始对来自西方的大众音乐和本国大众音乐进行严格审查。为了应对“铁幕”后的文化斗争,西德和东德的大众音乐人在冲破文化封锁、挑战社会制度差异、通过创作政治音乐争取自由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为了应对冷战的紧张局势,许多东德和西德民众通过音乐来传递政治、社会和文化信息以对抗“铁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微制作,就是指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终端作为音乐生产工具,突破时空局限的音乐生产活动。根据音乐生产的技术方式,我们可以把整个音乐生产分为“手工制作式”、“机械复制式”和“数字虚拟式”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但微制作与它们不同,因为它实现了音乐创制空间的流动化、创作时间的即时化和创制与传播的同步化,因而微制作是一种新的音乐生产方式。微制作的出现,大大推动了音乐生产日常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形象”一直是音乐工作者不断争论的话题,近年来拜读了各家之说,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无非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述“音乐形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因而总有一种泾渭不明的感觉。为此,我想就此问题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音乐是用音响符号作为物质手段,构成乐音运动形态和表现特征的听觉艺术形式,这一本质特征界定了音乐只能是适应人的听觉习惯才能感知其存在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认识音乐本题的过程中,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美学中自律美学与他律美学  相似文献   

17.
一、困难的讨论 讨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音乐时,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标签的适用性.那些用于处理历史上音乐的名词,如“国家”“民族”“时期”“流派”等,失去了部分或全部适用性.我們如何根据国家来区分作曲家?或许“国家”在这里的用法,仅仅是为了满足资料陈列的需要?一位具有亚洲血统的作曲家,如周文中(Chou Wen-Chung)、尹伊桑(Isang Yun)或尊世杰(Ton-That Tiet),可能其全部事业在欧洲、美国建立.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学评价是面向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准确地把握教与学的现状、客观公正地评价教与学的质量,才能得知“现在怎么样?”明确“今后怎么办”。然而音乐教学具有自身较强的规律和特点,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评价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探讨音乐教学的评价原则与方法、完善音乐教学的评价模式与体系,将有助于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音乐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也就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20.
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钢琴演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析哲学以及音乐现象学对表演的美学阐释,对钢琴演奏中的若干问题:“真实性演奏”、自我表现和音乐文本究竞谁承担着诠释作品的尺度和准则?钢琴演奏的同一性问题是否存在?同一性是否能够作为钢琴演奏的评判标准等进行思考。音乐本体只有和人的体验发生关联,音乐的奥妙才可能获得呈现,音乐的内在意义才可能被聆听者所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