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实践观的诞生地,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笔者认为,《提纲》中有关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实际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都已基本提出来了。《提纲》不过是对《手稿》中实践思想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本文就下述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一、马克思实践观诞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诞生不是偶然、凭空的,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这一理论基础就是《手稿》中马克思所阐发的异化劳动理论。因此,《手稿》一书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真正诞生地。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它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的宝贵文献。本文仅就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商品的二因素和创造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作的阐述,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注页码均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中提出了关于“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这不仅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开始为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现在有一种看法,比如赖金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发表的《“人化的自然”是认识的最终源泉》这两篇文章(以下简称赖文)中提出,认识对象只能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并且似乎认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究竟什么叫“人化的自然”?翻开《手稿》,我们可以读到:“因为不仅是五官感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次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手稿》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把这样一份仍然是片断状态的、没有最后完成的手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关节点”,“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给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基础”。根据他们对《手稿》的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是最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美学思想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寓居巴黎时为了着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而准备的,但后来始终未能完成的一部写作大纲。这是1844年的事,马克思当时才二十六岁。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希·萨·柏拉威尔教授在他1976年出版的《马克思与世界文学》一书里说,马克思的这个《手稿》,即柏拉威尔称之为的“巴黎手稿”,是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篇文章的启示,从此“才开始认真阅读英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可惜他未能提出任何具体的旁证材料。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著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一书(以下简称《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他所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后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涉及到许多问题,而且在由之而产生的思想与物质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对于马克思的关于思想的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论,我愿在此试作解释,并指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研究《意识形态》和在此之前的1844年《手稿》以及在此之后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的观点之间的分歧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分析“异化的劳动”时提出的。他说:“国民经济学不考察劳动者(即劳动)同他所生产的产品的直接关系,借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混淆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主次关系,忘了理论和方法是用来研究文学的这个根本目的黄开红(以下简称黄):聂珍钊教授您好!您近几年来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您谈谈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提出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聂珍钊(以下简称聂):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以及其他一些论文中已有论述。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出于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脱离文学批评实际的现状的忧虑。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一部心理学专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作为对人的特性及其本质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在《手稿》中比较深刻地论述了人的心理的自然性、社会制约性,以及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的作用等问题。对此加以探析,对于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属性和本质的一般理论无疑颇具意义.《手稿》分析了人以及人的心理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具有自然属性的思想。1.《手稿》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 从《论犹太人问题》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萌芽阶段;(2) 从《伦敦笔记》到《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的《货币章》,是马克思货币理论从开始形成到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3)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完成阶段。本文拟按照上述历史的线索,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迫切要求在研究这一遗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以完整的观点对待这一遗产.对作为《资本论》有机组成部分的《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及其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并了解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列宁指出:"马克思所作出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贡献,就是他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1857—1858年手稿《资本论》第1卷的来源是1857一1858年的手稿,这是《资本论》的初稿.其中已经包括了属于未来第2卷的相当广泛的材料.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对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深邃博大,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哲学、美学思想,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为了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的本质确证的重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顶峰”。而把《共产党宣言》以后的成熟著作《资本论》等说成是马克思创作能力衰退的产物。汉·德·曼就这样讲:“不管对马克思后期著作评价多么高,这些著作却表现出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障碍和削弱,这些东西不一定是马克思凭顽强努力所能克服的。”①他们提出要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解释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手稿》开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德文原著里,我们所要讨论的那句话是这样的:“…der Mensch nach dem Mass jed-es Spezies zu produzieren weisund überall das inh(a|¨)rierendeMass dem Gegellstand allzulegenwies…”朱光潜先生在《经济学——哲学手稿》(节译)一文里①根据原著译为:“……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  相似文献   

15.
在1984年春天到来之前,我读到一篇诘难拙作《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载《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4期,以下简称《论要》)的文字,这是张战生、黄凤炎二人的《略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载《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1期,以下  相似文献   

16.
周肇光(以下简称周):程教授您作为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又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等学会的副会长,也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的专家。您的学术影响已深受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与肯定,并且,您从中学开始接触社会科学至今,即便在十年动乱期间您都依旧在系统钻研马列原著,是否可以就此问题谈一下您的感触?程恩富(以下简称程):1950年,我出生在上海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文革”前在中学读书时就对政治理论课特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手稿》首次完整地阐述了关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或经济关系等社会有机体制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必须考虑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在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在完成的资产阶级体制中,每一种经济关系都以具有资产阶级形式的另一种经济关系为前提,从而每一种设定的东西同时就是前提,那么,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真实哲学意义,为了确定它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对这部手稿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这些研究能够进行的首要条件,就是弄清楚这部手稿的结构。然而当代对《手稿》的研究,却忽视这项工作,往往习惯于在对手稿进行摘字择句或段落引证的基础上来建立自己的研究观点,这是造成尖锐的意见分歧的方法论原因之一。所以,从探索并确定手稿的结构入手,而不是从片面地发挥有利于自己的论述,回避不利于自己的论述入手来开始对手稿的研究,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略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过渡到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哲学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时期。1929年,马尔库塞在德国弗赖堡重新开始学术生涯的时侯,是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接受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几年后,他则逐渐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到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公开问世,他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这时,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也已分裂,但并没有完全抛弃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而是企图超越他的非历史的存在本体论的界限,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实在的意义”引入“人生在世的分析。”因此,他又致力于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力  相似文献   

20.
手稿梗概与意文译本问题马克思在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现在已经问世了。这是学者们梦寐以求、关注万分的一件喜事。对于这份厚厚的手稿(共计23册,包括《资本论》的全部草稿),我们早先了解的只是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那些部分。莫斯科和柏林也是最近几年才按照马克思全集的宏伟计划(预计约100册),着手出版1861—1863年的全部手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