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岛武郎是白桦派作家中最富有思想性的作家 ,然而心中充满矛盾与苦闷。长篇小说《一个女人》正是其内心矛盾的产物。叶子是作者的化身 ,正是由于有岛自身的内心矛盾与困苦的争扎 ,注定了叶子的悲剧命运。因而说 ,《一个女人》的悲剧性是具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2.
《因为女人》写的是柳依依这个"年轻貌美的知识女性"从"纯情少女到旷世怨妇"的悲剧故事,作者以男性且是知识男性的视角,凝视着这段从"纯情少女到旷世怨妇"的成长史。整部书表面上是站在女同胞的战线,实际上却透着"我是男人"优越感。"年轻"、"貌美"、"知识女性"这几个论据,只能算是从有钱男人那里讨口饭吃的筹码而已。小说最后为女人指出了一条路,就是"亲情"模式,作者认为还应该有"智慧"模式。  相似文献   

3.
"被缚"的女人--浅析《荷马史诗》中的女人群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权华 《云梦学刊》2002,23(6):71-73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多种文学传统的源头。这部人类童年时代的作品一开始就显露这样的端倪:女人是不自由的,女人的“被缚”了。女人的“被缚”可分多种情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被缚”女人的塑造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福柯认为权力机制能够作用于人的身体,使其变成驯服的肉体。一些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对人的身体的统治也会延伸至意识形态的统治,从而造就驯服的思想。当前女性对自己形体和容貌的关注以及女性思想上的顺从,其实质是父权制权力规训女性身体的结果。阿特伍德的小说《可以吃的女人》正是对该理论的注解。  相似文献   

5.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从人物到细节、从主题到社会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模仿。在追求和谐男女关系的掩饰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版的麦克白。然而,互文性在文本中的运用促使了文本的多元化、异质的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与《麦克白》的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读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杨纪平 《兰州学刊》2010,(12):158-161
美国南方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对西方传统神学进行了独特的透视。在她的著名短篇《背井离乡的人》中,奥康纳的神学观得到了集中的彰显。奥康纳通过这部作品表明,推翻了上帝的权威之后,部分女性主义神学家将女性的解放寄托在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身上的观点同样是行不通的,传统的基督已经成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对传统基督的依赖只能是女性主体性的再次丧失,导致"女人的失语",进而导致"女人之死"。  相似文献   

7.
马藜 《兰州学刊》2009,(7):157-160
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体验的完整的过程,但在一些男性作家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个情况,男性教授作家阎真的《因为女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小说以女性的身体与年龄为轴心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告诉我们:女性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叙事;年龄,使女性对危机予以认同;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形成女性自我救赎的重阻;男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态描述是偏颇的。这就警示着我们更多地思考女性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表现了她对男权意识和父权制度下女性生存状况和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父权制度对女性爱情的破灭以及蟠蛇章法蕴寓的女性封闭命运。  相似文献   

9.
媒介地理学是以人类与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既研究人与自然和媒介的相互关系,也研究人之间和媒介之间的空间关系。海外华文女作家周励的代表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一篇非常适合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解读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女主角申请美国留学移民,前往欧洲游历等行为都与其接触的文学艺术等媒介作品密切相关。另外,海派文化对于生长于上海的作家本人创作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作家继承了海派女作家大胆表现女性欲望的叙事传统,而对当时美国社会泛滥成灾的性解放思潮则深恶痛绝。海派文化与纽约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一种由移民文化形成的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它们都有重商传统,这也是促使女主角移民纽约的内在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 ( 1 898— 1 948)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师 ,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语言洗炼、文笔秀丽 ,呈现出优美、自然、细腻、流畅的独特风格 ,最为凸现的是其女性化处理生活的艺术。他以一个男性对女性独有的情愫或以女性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审美要求观察周围的生活。最为有力的明证是他的散文《女人》中的几段话 :“老实说 ,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 ,……女人就是磁石 ,我是一块软铁。”“在路上走 ,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嗅着花香一般 ,直攫过去。……我到无论什么地方 ,第一总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为何要对女性情有独钟呢 …  相似文献   

11.
《庭院中的女人》塑造的女性群像各有特色,特别是吴太太这一形象的成功刻画,使该书成为赛珍珠“通过中国人关注自身的第一部小说”。吴太太对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思考,反映了赛珍珠的理性女性观;其思想及价值取向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挣扎,折射出赛珍珠女性观的矛盾和局限。从这个角度看,《庭院中的女人》及其主人公吴太太在赛珍珠小说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三种结尾的艺术特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希腊古典作家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共十五章,其中第一章对斯巴达女人和婚姻生活的描述,成为后世人们了解斯巴达社会,尤其是斯巴达妇女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史料。本文基于对《斯巴达政制》1.3-1.4中的重点字词、辞章和文脉的梳理,深究色诺芬的笔法。色诺芬对照斯巴达与其他城邦在女性的饮食、劳作、身体锻炼等方面截然不同的政制安排、立法措施和生活方式,处处都是盛赞的口吻,然而,其中却暗自检视了斯巴达女人的道德品性和斯巴达城邦的精神。色诺芬从政治哲人的角度思考斯巴达女人与政制的关系。他对斯巴达妇女隐秘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斯巴达城邦隐秘的批判,因而可以说,色诺芬从《斯巴达政制》第一章一开始就促使我们思考:斯巴达城邦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优于其他城邦。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小说《庭院中的女人》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庭院中的女人》主要是讲述了女主人公吴太太寻找真正自我的浪漫之旅。象征等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完美无瑕,歌颂自然的浪漫主义主题以及女主人公吴太太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庭院中的女人》这部小说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英国作家威尔基.科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中塑造了几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其中,沃尔特善良而正直,对劳拉的爱是他与恶棍珀西瓦尔爵士和福斯科作斗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他最终赢得爱情成为利默瑞吉庄园主人的原因。费尔利先生自私而又神经质,他是一个在身体上、精神上都不健全的人,把一个独立的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看成是一种负担,并且极力逃避。而珀西瓦尔爵士在整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只会咆哮和动拳头的恶棍的角色,他穷凶极恶,一味残暴、蛮干,正因如此,他最终命丧火海。福斯科则既凶残又多情,他是一个具有多元化人格的人,经济因素是造成他犯罪的直接原因,多情则成为他致命的弱点,最终他失去了拯救自己的机会以至被暗杀。  相似文献   

16.
王秀臣 《北方论丛》2001,1(4):95-102
解读张雅文的作品每每令人感动。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其生存意义。女性争得自身平等、解放的途径首先在于女性自身生存意识的觉醒,但女性问题又不是女性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男性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主义”只有和“女性关怀”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和谐的两性世界,才是真正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因为女人》是一部充满矛盾的小说,作家意在揭示消费社会女性的情感悲剧,但是作家思想深处的男权意识违背了作家的初衷,作品客观呈现了一群欲望男女的人生闹剧,这充分暴露出阎真的写作困境.  相似文献   

18.
文今的两部长篇小说《喜欢紫色的女人》和《紫色梦幻》,既能独立成集,又互为姊妹篇,故事铺陈一脉相承,紧紧围绕着肖平、肖娅姊妹的情感纠葛脉络展开,以特定的网络生活为切入点,从女性神经的细微处,探寻网络时代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解析和诠释,歌颂凝重庄严的婚姻圣殿,含蓄委婉地劝诫在情感中处于彷徨和游移的人们,用人性中的阳光和正义向读者敞开了一处鲜花盛开的院落。作者在作品中力求再现网络时代原汁原味的女性心理,还原她们丰富变幻的情感世界,寄托了厚重的人文思想,为文学创作中对特定时代女性心理的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首优美的悲剧长诗。它不仅具有较深刻的哲学含义,作者新颖的叙事手法更使这部作品在真实与想象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作品中所体现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不同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合奏的艺术世界。用复调理论对这部作品再进行解读,既丰富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艺术思维,也拓展了巴赫金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有关《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主义的主题;叙事艺术研究;神秘女子萨拉形象;精神分析学的批评等。似乎除了这些方面再难以有所突破,本文试图从“新的形式”入手来对小说作一尝试性的解读。福尔斯曾在弗洛伊德有关人的结构构成三层次说(本我、自我、超我)的基础上,提出每个人的心灵还有第四种因素即“逆某”,简单说就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空虚感。其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正好分别暗合了四种人格构成:萨拉——本我;欧内斯蒂娜——自我;波尔坦尼太太——超我;查尔斯——逆某。正是这种无意识结构以及对人的反思使福尔斯成为战后英国最有才华和最严肃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