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仁治"之道,涵盖了道德观、法治观、文化教育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早期儒家的上层建筑体系.对中国儒家治国的思想追根溯源,并对其道德预设、内在理路和治国理念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考,在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探求孟子"仁治"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治国观念、治国文献、治国手段三方面考察 ,法家的治国方略应为刑治。然自梁启超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学界主流一直将法家治国方略概括为法治。这是一种误读。与法家“法治”说的理论相呼应 ,各种改头换面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在近现代中国流行。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之际 ,应对“新权威主义”、“新秩序主义”、“新工具主义”等各种“新法家”思想进行彻底反思 ,认识其不可消解的疏漏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礼法之治是中国封建正统治国方略,强调礼与法结合治理国家,其中礼占主导地位,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二者结合达到治理的目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治国理念是新时期吸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特色提出的,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略.深入挖掘礼法之治的内涵并把握其实质,可以使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战略内容更加完善与充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有中国特色的治国理念,既符合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需求又可获得人民大众的接受,既凝聚了历史的智慧又凸显了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的提出 ,并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 ,而是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共同构成了“德法合治”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它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要求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思想的又一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基本方略,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精华,又批判地吸收了现代西方各国的治国经验,同时又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与经济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 ,治国是对有治国权力和责任者而言的。在我国 ,是通过党领导人民群众来实现治国的 ,因此 ,“以德治国”就意味着 ,对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共产党来说 ,现在治国依据不仅是法而且是德 ;对在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来说 ,接受领导从而实现治国的依据也是法和德。因此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意义就是 ,明确现在治国的依据、基础是法和德 ,党与人民群众有关治国的共识是法与德 ,只有在法与德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和接受管理。我国经济伦理学者近年来已经提出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 ,而且是德治经济。这与“以德治国”对经济…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治国方略大体经历了"人治--法治"两个阶段,按照内在规律应该向着"法治和德治有机统一"的阶段发展.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及时提出"以德治国",是人类治国方略的新境界.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出现了几个为后人称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它们的产生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思想与政策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当时制订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对历代"治世"、"盛世"的成因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析,以便为当前的社会建设提供借鉴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 0 1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 ,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 ,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思想内涵 ,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 ,在实践上 ,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大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都属于社会上…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治国理政的道路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理念指引,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是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保障,党的领导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和最本质特征。这些内容构成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三农"问题是一个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课题,其重要性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所决定的.必须理性对待"三农"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关心农民,尊重农民,善待农民,依靠农民.从根本上来说,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论农,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反弹琵琶".  相似文献   

12.
政治伦理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价值取向。随着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统治者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忠孝一体”、“宗法礼制”等“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伦理规范,从而通过树立“君父权威”实践并强化其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最终导致公权私化、家国一体。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权利的保障必不可少.而对中国公民权利保障的研究也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印度当代中国研究最高水平杂志《中国报道》等对中国公民权利的研究梳理,从依宪治国中的公民权利、权利与权力等宏观与微观层面评析印度学者视角的中国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现状,以求教于国内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朝历代治国理念,不乏积极、合理的成分,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既是对中国历史几千年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治国理念和文化传统的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今年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法、德相济成为我们的治国施政方略,正确地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会使我们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针,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党在治国方略上的完善和创新。文章分析了这一治国方略确立的深刻根源,阐述了其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的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对实现“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表达和具体形态。从历史维度和理论维度的综合把握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点和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法治社会"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与"法"的密切结合是建设当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治国的有效手段,"德"与"法"只有处在恰当的相互关系下才能够实现二者正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会出现相互力量的抵消与排斥.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德与法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结合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的治国方针由"人治"到"法治"转变,并发展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本文回顾我国治国方针的转变和发展,并从四个方面分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吴小评 《北方论丛》2004,3(6):127-129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一些流行的观点、看法存在某些不足,乃至误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治国方略的系统性质."依法治国"是"坚定不移"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略,正是这种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治国方略区别于人治的法治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