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登高是古代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古人登高的目的是避祸消灾,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秋日登高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秋日登高具有显著的心理保健作用。九九重阳节正值深秋,此时天高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宜人的气候,多彩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难怪诗仙李白在重阳登高时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  相似文献   

2.
施补华 《船山学刊》2003,(3):148-148
重九,佳节也;登高,胜会也;饮酒,乐事也。亲旧在异方者,幸此一日之聚焉。然七人之中,唯凌子官于山东,自余六人皆客也。夫客者,西东北南靡定耳。则此一日之聚,亦不能岁以为常。且七人者,年各不同,自今之重九,人自数其齿以至于尽,凡得重九若干日,重九而游者若干日,游于某丘某水,与之游者某人,皆不可知,惟此一日之聚,为现在焉。概其难常,幸其现在,此其作图之意乎?虽然,庄生有言:“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彼一日之聚,忽然以逝者,亦岂图之所能存?盖人必有其不亡者,而后凡所作为,依之以存焉。古人一日之聚传于今者多矣,谓迹不足存而存焉者何也…  相似文献   

3.
4.
《家庭科技》2010,(4):51-51
傍晚时分,常会有些不知名的小虫闯入家中。当你发现白蚁入侵时,千万别犹豫,赶紧拿些水倒在窗台上。这样一来,白蚁就不敢入侵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白蚁翅膀一遇到水即无法动弹,而无翅膀的白蚁更无法在水中久留。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人登高审美及其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古代文人登高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作品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古代文人登高审美的逻辑起点、登高审美的主要方式进行全面的学理分析,最后论述文人登高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文学的登高主题瞿明刚俯仰自得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主要方式,以此完成天、地、人的感应,而这种方式的达成却以主体“仰登天阻”的行为为基础,因而,中国的文坛艺苑便氤氲一股登览之风,形成了令人嘱目的登高主题。登高主题的多因发生作为审美活动的登高是一种社...  相似文献   

7.
登高母题的发生期是先秦两汉,此时作品中登高的审美效应是"游""观"皆重,情感特征为悲喜兼备.其中登高怀远者,最初的情感内容为思亲(西周、春秋),其后是怀乡(战国),两汉时期,开始出现怀古的内容.在魏晋之后,登高作品向重"观"之效应与独具悲情特征发展的过程中,楼台亭阁之类的人文建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画像材料中,玄猿登高是比较常见的造型。汉画中的猿猴登临位置有楼顶、阙顶、榭顶,据此汉画像中的玄猿登高图可分为三种类型。汉画中楼阙常有其象征意义,尤其是门阙常指向成仙或升天。所以汉画中登高的玄猿有导引墓主升仙意义,这也是汉画中猿猴常与仙鹤、凤凰、羽人甚或西王母、东王公联袂出现原因之所在。汉画中的玄猿登高图及其升仙含义的获得或与战国秦汉间盛行的导引、行气等养生术有关,并在后世猿猴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谈到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完全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在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它强烈地感动了我,所以,对于比我更容易激动的读者来说,它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引起这种效果。”(1859年4月19日《致斐·拉萨尔》)这里马克思提出了文艺作品要获得强烈的效果,就要使人动情,而“动情”的问题,正是文艺作品主要的特征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伴随着激越的感情活动的,他们笔下的艺术形象无不充溢着、饱和着丰富的感情。所以它能拨动读者或观众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庚申九日偕胡愔仲阁丞嗣瑗赵仲宣运使从蕃徐勉甫秘书仁钊夏剑丞厅长敬观陈子式厅长昌榖烟霞洞登高余携先曾祖翠微登高图赴会愔仲阁丞题长句索和用原韵九日无风复无雨。言上南山高明处南阳座上约诸宾。先数日夏剑丞厅长宴客西湖南阳小庐遂定登高之约东海天边何问主。烟霞古洞菊花黄。潦尽潭清奇景吐。竹舆晓发鼓游兴。城北翩翩。  相似文献   

13.
王永红 《南方论刊》2009,(2):99-100
七律之冠,争论已久。杨伦称《登高》“七言律诗第一”实至名归。从律诗的标准作法来看,杜诗是最合“法”的一首;就诗句所表现意象的密集程度来看,杜诗显高于崔、沈;就衬托诗思的时空背景及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深沉强烈而言,崔沈二诗更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战线》2007,(6):254-259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向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学习请教活动”。这一活动的主旨是邀请我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为青年学者介绍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治学体会,从而为我院广大青年学者提供一分珍贵的学习资料。在这一活动中,笔者多次拜访了我院荣誉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