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晖 《云梦学刊》2003,24(5):105-107
通过对四省45所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和体育行政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分析得知,当前高校体育审美素质教育可供采纳的方法主要有:艺术教育结合法,审美内容互动法,美育环境优化法,主体作用发挥法,人际关系融洽法,审美行为训练法等6种亚宏观方法,这些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审美知识素养、审美心理品质和审美能力三个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均有较大作用。与其他智育文化学科审美素质教育方法相比较,体育审美素质教育方法具有实践性强、直观性显著、愉悦性突出等重要特征,在体育审美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灵活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内蕴没、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整体美五个审美要素论析唐宋词名句的构成,探讨名句的审美素质与审美特征,从审美的角度揭示唐宋词名句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为关注核心,尝试从审美、启蒙和革命的多元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内蕴问题:一方面具体揭示其建构内蕴的不同表现及成因,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其不同内蕴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彭锋 《文史哲》2005,(6):112-116
根据当代美学家对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解读,席勒的审美教育方案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审美教育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方案的核心,服务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确立;(2)审美教育是以不确定性批判确定性,对意识形态具有解构作用;(3)审美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这使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骨器是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器具类型之一。河姆渡骨器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其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具的形制和纹饰上,这两方面正是骨器的形式范畴。形制是造型艺术的内容,纹饰则更具美学内蕴,它们已经是真正的艺术形态了。  相似文献   

6.
鲁显玉  滕文忠 《学术探索》2012,(12):160-162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仍居首位,但其教育方式存在着弊端,审美教育以它内在独特点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审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7.
林靖 《兰州学刊》2008,(Z1):222-223
音乐教育在美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调动人的情感,启动人的创造力,通过音乐美的陶冶,逐步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当前,要摈弃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影响音乐美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认识误区,在儿童音乐美育中应力求让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美、从教学中孕育美、从活动中体验美、从实践中表现美,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为完善人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艺课程在师范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0,21(1):58-60
教育文艺是岳阳师范学院为适应素质教育而创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其基本特质是将教育、教学的科学特性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融为一体.其作用主要表现为:良师风采帮助学生自觉塑造教师人格;庸师形象帮助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提出若干问题促使学生去反思和探究.教育文艺课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9.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审美是诉诸心灵和感情的特殊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是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在素质教育实践中,音乐审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需要突出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格心理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遵循以情动人、紧扣曲目、重视听觉、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论述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要求。具体从品味语言音韵、领略形象意境、感悟情感境界等方面,通过大量教学实例论证在不同条件下实施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以期实现有效教学,落实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6,27(6):148-150
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思维是伴随着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渐趋成熟的。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人的群体意识的觉醒阶段,即理性觉醒阶段,这一阶段的小说思维表现出“扬理抑情、趋同排异”的特征;二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阶段,即审美情感觉醒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了审美主体意识的彻底觉醒,小说的审美思维表现出“情理相济、异同兼容”的特征。主体意识的双重觉醒使得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思维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美善并举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12.
周纪文 《东岳论丛》2000,21(5):128-130,144
明清时期的思想和艺术都表现出转型期的特征 ,小说作为这一时期的艺术代表 ,又因其本身在表现方式和艺术载体等方面的特征 ,所以对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 ,从古典向近代的转化的表现就更为集中一些。明清小说在审美理想上更强调美真统一 ,强调艺术元素间的矛盾对立 ,注重主体、个性、真、丑等审美范畴 ,具体表现出像突出情性、世俗、审丑 ,以及塑造个性典型形象等艺术特色 ,因而从本质上讲 ,明清小说已经属于近代现实主义的范围 ,表现出近代崇高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美学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征,就是重视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中国古代对体验的重视既表现在审美认知活动中,也表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表现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体验的重视使中国古代审美接受批评缺少理论色彩,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在新的世纪具有空前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自身。应该说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审美教育已从新时期以来开始实施并将在新时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市审美文化的主要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尝试提出了从物质形式、行为状态、精神存在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城市审美文化的主要形态,并对每一种形态进行了具体的类别划分,从而使城市审美文化的形态既有各自的确定内容和适当的容量又具有开放性。以期推进美学领域对城市文化的整体关注与城市审美文化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6.
弥沙  李育红 《北方论丛》2008,46(3):34-38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刘佳 《南方论刊》2003,(8):58-58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加强对儿童的审美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其综合审美能力?本文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音乐赏析"课的开设,是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对大学生情感、个性、道德精神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美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是一门值得研究的美育理论的独立学科。随着我国教育方针对美育地位的逐步确立,以及对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有必要从教育美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上认识中国的教育学与美学的互动,首先产生于审美教育实践,而后才逐步产生教育美学理论;从教育美学的内涵与外延上分析教育美学是研究教育美的发现与创造规律的科学,并使之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从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上分析,前者是研究教育美的科学理论,后者是实践活动,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与教育思想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谈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理论界》2000,(4):49-50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是高等学校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 ,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 ,但在素质教育中却往往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实际上 ,加强美育教育 ,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即审美教育 ,或美感教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