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4.
5.
6.
张云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2(2):97-104
把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和参与的社会团体作为生活结构的构成要素,来考察城乡居民的生活结构,可以发现:越是农村特征显著的地区,居民的生活越依赖于非正规性社会关系;城乡居民都没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团体,生活结构主要由以亲戚、邻居为主的非正规性社会关系构成;城市居民因形成的社会关系少,又没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团体,因此与社会结构的结合相对松弛一些;城乡居民拥有的社会关系和参与的社会团体因个人社会特征而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在城乡间、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物质领域和意识领域不同步,以及城乡居民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位置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8.
社会支持网络与村落经济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立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36-42,4
一、研究缘起 社会学自创始以来,社会结构一直是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组合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社会网络是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网络分析是一种较年轻的研究方法,从60年代兴起、70年代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徐先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37-138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第一次正式提出“社会存在”这一重要范畴。一个成熟范畴的提出往往有一个前期的理论探索过程。社会存在范畴生发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类”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获得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