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可以正本清源,匡正通识教育的改革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图革新通识课程建设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重建及其当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是其主流,以中国传统人文经典为内容的哲学教育也融入其中,并构成其主要方面,成效斐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哲学通识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所取代而趋于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通识教育的再兴,哲学界开始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通识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哲学界积极践行哲学通识教育,哲学通识教育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是高等学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拓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渠道之一。通过对通识课的发展历史认识,提出了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提高身体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知识、认识、见识、赏识、常识、胆识为基础内容;在专业课和通识课间找到平衡点等民族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通过通识课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美国大学积累了培养目标具体明确、课程设置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教学形式严格而多样、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等许多丰富的通识教育经验。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借鉴美国大学的成功经验,联系实际,从课程设置、方法改革、模式完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国大学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科学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5.
突破大学通识教育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研究一直是中外高等教育界研究的关注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观念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多学校仅限于通选课的开设,仅仅是对国外大学通识教育外在形式的模仿,导致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陷入一种误区.大学通识教育要突破现状,首先学校要重视通识教育,设立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另外,必须进行具有实质内容的核心课程建设;第三,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6.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围绕通识教育这一核心,从理念、目标、课程体系、课外活动和操作实施等方面分层次阐释.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通识教育必须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院外的世界间建构联系,使学生获得文化艺术修养与道德判断能力,做好参与公共事务的准备.为此,需要建构新的通识教育体系,在如下八个领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审美与阐释、文化与信仰、经验理性、道德理性、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在课程之外,仍需在课外活动中培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管理层面,应建立新的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为通识教育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分析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理念、实践模式等.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最为悠久,通识课程独具特色,香港大学十分重视非形式课程教育,两所理工科大学则极为重视中国文化研读.他们的做法对大陆高校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通识教育则是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推进通识教育需要从认识上准确把握通识教育本质,着力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和灵魂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构建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的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通识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实验班通识教育的实际,以《中华上下五千年》课程为例,探索构建“以人为本,四维一体”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起源入手,探讨其演变及构成。在此基础上,对MIT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作了详尽分析。通过分析发现,MIT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课程涵盖了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人文社科类比重大,学生选择的余地大,是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结合。贯穿本科四年的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MIT的通识教育重视写作教育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式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注重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综合化理念的发展以“通识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并且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围绕大学综合课程的特性与实施价值,综合课程的组织及其开发问题,寻求如何通过“分化的学科知识”与“综合的学科知识”、“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的统整,使学生在接触高深专门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融通知识联系,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而素质的形成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现代通识教育是针对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以及日益专门化的学科壁垒而提出的力图提供一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美国大学(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通识教育的特色模式以及对服务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研究,探讨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专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事.博雅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对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致力于构建具有女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博雅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高校日渐兴起的通识教育大潮中,开设中外文学名著通识课对于打通异质文化之间的壁垒、学科之间的壁垒和文学知识功能之间的壁垒,建设新型综合大学,培养知识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经典理论,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看法。研究认为:大学通识教育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培养人才方式的趋势是实施通识教育,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离实施通识教育相差很远,关键问题在于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终生有思想的公民、具有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为准则,彻底改革现行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实施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虽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前广州高校通识课程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通识教育内涵出发,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各校的校本建设形成合力,构建以高质量的共同核心课为主体和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共享课为区域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广州通识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通识教育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知识观重视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的学生观是主体性的学生观,也就是要树立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柏拉图对于知识及教育本质的认识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文理交叉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获得宽厚全面的知识,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高校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素质培养制度,在入学资格、学生社团、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中十分重要的素质教育,就是对高校全体学生进行的一种基础性语言、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面对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属于不同体系的教育。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正确认识与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联,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有声读物是新兴媒体发展的产物,其伴随性、快捷性、丰富性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带着耳朵阅读”符合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儿童有声读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儿童获知形式,受到当下众多儿童和家长的喜爱。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其语言能力发展正值关键期,如何借助有声读物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