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综合考证,《山海经》记载的君子国其地望应该在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之内,红山古国所特有的礼玉文化,是君子国国民人格基因的文化源头.孤竹国的伯夷、叔齐也秉承了君子国的人文传统.君子品格是东北亚文化圈普遍认同的道德基准,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据唐代佛家文献《法苑珠林》记载,释迦牟尼灭度前,曾留下建议弟子向君子国传播佛法的遗嘱.史实证明,燕王慕容皝在龙城(朝阳)建东北第一座佛寺——龙翔佛寺,成为佛教向东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节点,被视为东北亚佛教祖庭.辽西地区不仅是红山古国的核心地区,也是君子国故地重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祖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形势,那怕是些微的变化,都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东北亚地区对亚洲,乃至国际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建构东北亚经济文化共同体的设想。本文认为,佛教是东北亚地区曾经和现在仍然共同拥有的宗教信仰,佛教在东北亚地区有悠久而深厚的传统,佛教文化可为东北亚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理论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武宗会昌年间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而据史料记载九华山佛教当时并未受到冲击,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时任池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起到了保护九华的关键作用,有“功德”于九华佛教.通过仔细检阅《旧唐书》和《唐会要》等史书,可以发现这个观点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会昌灭佛对于僧尼还俗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在保留寺庙方面相对较为宽容,允许两都及上州留存部分制作精美的佛寺,因此以化城寺为主的九华山佛寺得以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4.
朝阳在前燕至清代的1500多年间,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和东北亚佛教的交流与发展起过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朝阳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有比唐玄奘还早200多年的去西天取经第一人——昙无竭;在北塔和南塔中,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和锭光佛舍利。朝阳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从佛教在古代朝阳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分析佛教文化在古代朝阳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佛教盛行是辽代历史与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北京地区为辽燕京所在地,不仅是辽朝的军事重镇兼经济中心,更是佛教文化中心,居于五京之首.北京地区现存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中,绝大多数为佛教遗留,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研究辽燕京乃至辽朝全境佛教历史文化面貌的重要史料.辽燕京寺庙的兴修,从数量、规模和等级上来讲,都是继唐朝之后北京地区佛寺兴修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尤以皇室建寺最具典型性.佛经刻印之事,《辽藏》的集结与刊行都是以辽燕京为中心的;云居寺石经长达数十年的镌刻,不仅保留了《辽藏》的全貌,还极大地推动了辽境佛教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并促进了燕京地区印经、诵经风气的盛行.辽燕京的舍利信仰是北京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僧徒信士虔心向佛之重要见证.辽代燕京经幢林立,陀罗尼石棺和墓志的瘗埋也颇具特色,是本地区陀罗尼信仰流行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探赜钩玄含英咀华——读李芳民先生《唐五代佛寺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寺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宗教活动场所,乃佛、法、僧"三宝"得以存在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寄托宗教情怀的重要媒介.两千余年来,在无数信众乃至国家政权的支持下,究竟建立过多少佛寺,可能是很难统计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宋史·吐蕃传》记载唃厮啰政权的宗教是"尊释氏"。由于史料的缺乏,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地区的佛教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或者认为受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史料、资料的梳理,比较了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影响,认为宋代河湟地区佛教发展进程中汉传佛教仍然在传播;同时在河湟吐蕃部落中佛教徒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因此可将河湟地区的佛教归为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与佛教造像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石雕造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这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同化,随着中国佛教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佛教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成分,同时,它也为具有巨大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渗透,经过了佛教汉族化的过程,以其世俗化的形式,为中国传统思想所接纳,与儒、道鼎足而三,佛教的汉化现象,可以从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特征与艺术理想的佛寺石窟造像中得到反映。中国文化传统与佛教造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仅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9.
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南传佛教以"赕"为中心、求取功德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声有色的佛教庆典和佛寺壁画这一无声的,但却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推动和强化着信众求取功德的实践行为.其中所体现出的教化功能、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此处所言"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古代吐鲁番地区流行的是汉传佛教,它是中原佛教回传的结果,与北方其他地区的佛教一样,带有浓郁的世俗性。北方佛教重功德,这一点在丝路汉传佛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就其个人而言,主要体现在平生捐资造寺、弥留之际做公德、僧人对民间俗事的深度介入;就群体而言,其佛寺拥有发达的寺院经济,有土地、作人、奴婢、房产,还有发达的土地租赁。汉传佛教(特别是北方佛教)之所以具有世俗性,可能与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有关,在华夏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信佛的目的无非是尽孝报恩、祈求国家和民族的安康,祝愿家人和自身的平安。所以,汉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传佛教在丝路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在丝路的传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古代吐鲁番地区汉传佛教的经典流传和弥勒信仰细节进行了深入考索。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与傣族社会联系极为密切.小乘佛教在保持傣族传统文化、维持伦理道德、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救灾济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境外宗教势力渗透、佛寺自养能力低等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关对策,促进宗教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佛寺及其附属建筑的民族特色罗廷振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所信奉的佛教,是属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存,西双版纳的佛寺建筑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也受着东南亚地区地域性文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小乘佛教的宗教寺院,主要有僧寺、塔寺二种,其中以僧...  相似文献   

14.
西夏是崇佛之国,境内多佛寺,佛寺分布区划为明显的崇盛区和“荒漠区”.佛寺的地理位置反映出西夏佛教的地域性分布特征.通过佛寺的地域性分布可以凸显西夏佛教流布的地域狭隘性,并深入了解西夏佛教信仰的区域基础层次性.同时剖析西夏佛教的功能和区域差异表现,并对西夏佛教的地位有一个整体性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属于独特文化类型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资源的世界传播,存在不容忽视的文化障碍.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之一.当代中国是世界佛教中心,中国佛教的世界传播能够助推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世界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政权灭辽后成为幽燕地区的新的统治者。尤其在正式迁都后,不仅使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北京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历年来北京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金代佛教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考察当时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发展状况,金代北京的佛教长期盛行,仍是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在向北天竺传播的同时,已开始向中国汉地传播,汉明帝永平求法传说就是对这一史事的反映。但在于阗、龟兹为代表的西域地区,小乘佛教仍占据统治地位,使大乘佛教向汉地的传播表现为非接触传播的特殊传播方式。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正是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释氏源流》是明代流传甚广的佛学著作,又是百余年来被人忘却的古籍。它记录了佛教东传的曲折过程,廓清了佛教的本质和教义,并从佛教本位出发,极力将儒教、道教纳入佛教的体系,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释氏源流》对于把握中国佛教史,了解历代僧人为传播佛学付出的艰苦努力,进而研究佛教的文化价值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铃木大拙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禅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禅师.他所弘传的禅佛教思想被称为"铃木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社会佛教及禅宗的传播和发展.铃木在向西方主动弘扬禅佛教的同时,强调了东方思想的优越性;他所阐释的禅佛教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佛教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禅佛教研究;"铃木禅"在积极与西方思想会通的同时,也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