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巴教仪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东巴教仪式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巫术仪式、禁忌仪式(以及与违犯禁忌有关的洁净仪式)、献祭仪式、祈祷仪式等在东巴教仪式系统中的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纳西族信仰与仪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的深入研究表明:纳西族包括东巴教和民间巫仪的原始宗教具有另一突出特点,那是东巴教仪式和民间巫术"桑尼"(桑帕)的巫仪的相互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勤于耕耘,培育出了馨香无比的奇葩—东巴艺术。虽然“东巴”在纳西语中指智者,即祭祀天地鬼神的巫师;但东巴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超越了宗教的范围,包容着纳西族古代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诸类琼瑶,是纳西族人民长期辛勤创造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3.
鉴于当下来自人类学、神话学界和考古学界在文明探源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呼唤神仪式、精神信仰等"软"视角对考古素材和人文阐释会通互释的关注及研究实践,笔者以<礼记·月令>中的仪式叙事为例,尝试探讨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的程式化叙事,从而找到考古文化遗迹、文本文献与神话仪式叙事对接以互证互释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4.
象征是神话艺术的基本特征,纳西族东巴神话的象征具有一定的体系性,按生殖崇拜加以组织的象征体系丰富完整.东巴神话中宇宙起源模式按性行为进行构拟,米利达吉海象征母胎,居那什罗神山象征男根,神龟象征女阴,含依巴达神树象征旺盛的繁殖力,竖眼意味兽性,横眼意味人性,白色始终与善、美、真、实、吉等联系在一起,黑色大都象征恶、丑、虚、假、厄.  相似文献   

5.
纳西象形文字与仪式象征符号体系关系至密,给我们澄清仪式象征意义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象征符号的意义一旦被澄清,相关的文字符号即可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的场面布置、过程及东巴文字的书写来看,"魂灵"是东巴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鬼、神是魂灵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叶舒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冖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陷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拧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提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贵州屯堡村庄的地戏仪式的解读,讨论了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现代重塑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在当代的文化场景中,屯堡村庄的跳神仪式经过一番"化石化"的建构,被重塑为屯堡居民重构自我历史谱系、搬演国家神话、展示权威边界的一种仪式展演;由于当代的地戏表演构成了一个权威边界的商榷场域,屯堡村民在其中既是国家边疆文化政策的对象,又是在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成为自身权力与权威边界的积极商榷者.  相似文献   

8.
东巴舞蕴涵着丰富的图腾文化、巫术文化、神话文化,欲寻找其源头,不应仅仅局限于其"近亲"——民间舞蹈和其"近邻"——本教、佛教、道教等宗教舞蹈,而应该走得更深更远,到先民们朦胧的意识深处去寻找。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美学等方法,从图腾文化的视阈探寻蕴涵丰富的东巴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寻它的起源并探究它如何从实际活动的、文化的舞蹈转化成神性的、审美的舞蹈,也将对我们窥视纳西先民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作为仪式实践者的东巴如何看待其在中国丽江纳西喜院婚礼庆典中的真实性问题。通过东巴的人生故事,文章指出,东巴对真实性的判断不仅与旅游客体、社会建构的现实或存在感有关,而且与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整合了外在世界的仪式表演引发了表演性真实体验,并提供了一种对记忆、惯习与身体化实践之间关联的深度理解。"成为"真实是个体能动性与现实交织互动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是世界上少有流传的图画文字,这种图画文字为国内外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所注目,在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初便形成一种热潮,至今未衰,纳西族东巴古籍中的图画文字便成为一份研究古文字起源和发展的难得可贵的资料。一些专家还对纳西族东巴图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不是想论及东巴图画文字的特点及某个具体的东巴图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从而论证纳西族东巴图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而只是通过东巴古籍中的一些材料,对作为整体的东巴图画文字的产生和运用作一番探讨,以求教于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1.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民族宗教。丁巴什罗是东巴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不少研究者称丁巴什罗为东巴教主。我们通过对部份东巴古籍和东巴道场的分析,认为丁巴什罗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东巴教中,最后也没有成为东巴教的教主,而是在东巴教发展的过程中,从藏族宗教中引进的人物。在东巴教的后期,受到藏族宗教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创立教主的意念,于是把本教祖师丁巴什  相似文献   

12.
仪式感的生成是仪式通过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逻辑发挥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仪式结构系统。人们通过在仪式的结构系统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现了抽象文化的具象化。在此基础上,仪式的惯习、规训与惩罚、臣服与资质的运行机制推动着运行结构发挥着文化功能,而贯穿仪式发挥文化功能始终的是感性经验、生活和关系再生产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也构成了人们仪式实践的思维图示。  相似文献   

13.
一 序说 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三十多年前曾有J·F·洛克和李霖灿先生作过实地调查研究,并以“人类的降临”、“洪水神话”等为题公诸于世。但由纳西族人从东巴象形文字加以译读及译成汉文,还只是解放以后的事。和志武《人类迁徙记》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将此文全文日译后,又作了如下解说。 《人类迁徙记》从神话的构成上看,其大部分是属霓裳神话的难题型。这一类型,虽然在华南山地的苗瑶系统民族中几乎都有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无神论观念限定了中国神学体系的发育,儒学的静养哲学亦遏制了中国舞蹈业的发展.义和团的请神附体上法仪式担负起短时期、大范围内为民众造神的任务.义和团的巫术表演对中国巫术舞蹈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所引发的巫术舞蹈的普及、推广和革新工作影响甚大.义和团巫舞直接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巫术的表演传统,并引起晚清巫术舞蹈业的兴起.晚清高层权力的剧烈变更触动了义和团选神制度的勃兴,义和团在公共空间动作感强烈的团队表演现象,不仅象征性地张显了权威,亦完成了整个帝制时代最后一次巫术舞蹈的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我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流域的纳西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纳西族的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叫“斯究鲁究”(意即木石之痕迹)的图画象形文字,并用这种文字书写了数以万计的东巴经书。《东巴舞谱》就是这浩瀚经书中保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民族舞蹈遗产。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的白地村一带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也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古朴习俗与各类仪规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区.本文以处于这块"东巴圣地"的核心区域的水甲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较为详尽地对当地纳西族的家庭结构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的白地村一带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也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古朴习俗与各类仪规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区.本文以处于这块"东巴圣地”的核心区域的水甲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较为详尽地对当地纳西族的家庭结构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东巴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符号,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还活在民间的象形文字。据研究,这种文字最晚产生于纳西族进入奴隶社会后的公元七世纪以前,后被纳西族东巴教经师用来书写经书。东巴文系指两种体系的文字:一种纳西语称“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痕迹,引申为文字,即东巴象形文  相似文献   

20.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