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南郡卒史盖庐、挚田、叚(假)卒史目鸟复攸广隼等狱簿>载录的秦代案例文书,具体反映了秦灭楚国的战争进程与秦时苍梧设郡的历史事实.秦令中称秦"所取荆新地",应指秦攻取楚之"陈以南至平舆"、"淮南"、"荆江南地"等地,是相对于公元前278年秦"越宛有郢"置南郡的楚地而言的;"苍梧"之地由楚入秦为郡,成为秦所取荆(楚)之"新地",不应超过秦始皇二十六年,抑或即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时设置.  相似文献   

2.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东周时期南方楚地巫风炽盛,巫术的执行者巫觋在楚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费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楚墓出土的漆木器"镇墓兽"为楚国巫现死后载魂升天法器的新说,并进一步分析认为战国时期楚地不仅巫文化分布范围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巫术与政治权力结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汉人"辞"赋"之称,与"乐府"有直接的关系.乐府采楚地民间歌谣及文人作品,在朝廷配乐歌唱,作为制音协律的底本,故称"楚辞";同时它又可诵读,其诵读形式便被称为"赋".于是在今人看来,"辞"与"赋"在这里似乎被混同了.  相似文献   

5.
楚骚"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的承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香草美人"手法是楚骚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构成楚骚浪漫特色的重要因素."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咏物抒怀、神女、恋情和游仙等几种主要文学题材的巡礼,即可以见出这一表现手法在六朝文学中承传之一斑.作为一种比兴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寓意或显或隐,在楚骚时代如此,在六朝中也不例外.香草美人手法的承传,在推进六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楚文化在我国先秦时代南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楚凤"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研究入手,探悉楚艺术的审美价值存在,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日"起源于创世神话.唐代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节俗或为诗歌创作提供材料,或直接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唐代"人日"诗主要有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三大主题."人日"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梅花、"彩胜"、柳、雪等.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期,楚国远在华夏记述视野之外,导致许多史实不清,特别是周人封楚之史实更是扑朔迷离。楚人受封立国,正式跻身于周室诸侯之列,当为周成王七年三月于成周之会上所为,其始封之君为熊绎。楚人的受封,其原因除楚先祖勤劳王事的功绩之外,也与周公奔楚在楚地受到楚人的礼遇有关。"周公奔楚"的时间当在成王六年末至七年三月之间,即周公归政成王后不久。周公受谗言而奔楚与周公因管蔡流言而居东东征非为一事,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应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晚清四川盐从"济楚"而占有两湖市场到淮盐力图夺回川盐楚岸而行"淮川分界"策的过程.透过此过程,认为四川盐在两湖的销售,进入近代以后,在很长时间内仍维持着传统的运作方式,大约到了民国才真正被近代因素所影响,它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一个独特领域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筝源于瑟,说法有三:一、"筝,小瑟也";二、"颂瑟,筝也";三、分瑟为筝.其说起因不外两个方面:一、筝与瑟的形制相似;二、瑟之弦数(多谓"二十五弦",亦有谓"二十七弦"者)或为十二弦和十三弦两种筝的弦数之和,或可分出两张十三弦筝.筝源于瑟说虽非空穴来风,但其根据汉代之后筝与瑟的形制以及二者弦数的某种巧合而作的推断,仅仅是关于筝发展演进中的形制的变化,从未真正触及到早期的"五弦筑身"或"鼓弦竹身"之筝的源起问题.  相似文献   

11.
楚漆器作为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其精良的制作、繁多的种类为世人所瞩目.文章主要论述楚地巫文化在漆器中的表现,并从楚漆器的造型和"崇凤主题"两方面来论证巫文化对楚漆器艺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结合文献记载和已有研究成果,对王子婴次炉、王子申盏、铸客器等九篇有铭楚铜器的国别、时代、铭文释读等问题作了较全面考察,对旧说或为辩驳,或为补证并提出一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五○六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唐两国军队攻伐楚国。双方战于柏举,吴师大败楚军,并乘胜攻占楚郢都,楚昭王亡命于云梦、郧等地,因险遭不测,最后逃奔至随国。后来,楚大臣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求救,秦出兵大败吴师于稷、沂、麇等地,迫使吴王阖闾撤兵,楚昭王才得以返郢复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昭王奔随”事件。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之"道"是负载着华夏民族情感体验的原型,它是远古南楚文化精神遗存的"提炼"与"固化",楚地多重文化内质的浸润滋养凝筑了庄子之"道"原型的内核.它既是沟通原始先民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联系、跨越时间界限的桥梁,也是连接庄子个人情结与民族集体无意识、打通心灵空间的中介.庄子把对价值生命的探求落实到了对"道"的执著追求上,这一转换使"道"从自然本体转向了人格的自由本体,使庄子哲学从自然的本体论转向了人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305篇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写成书。《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对《诗经》中缺"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莫衷一是。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要想探求出《诗经》中"楚风"缺失的真正原因,就要客观地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诗经》形成期的楚地歌谣、音乐发展情况以及楚周政治、文化关系来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吴起变法别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确立了吴起变法的年限,或为十年,或为六年;论证了韩非所言:“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泰行商君而富强”以及秦国攻灭了楚国,都不足以说明吴起变法失败。从而得出吴起变法成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来楚骚源于楚地民歌之说占了上风,但其实从格式上说,楚地带"兮"民歌仅有两首,且有一首还来自越地,而<诗经>有带兮诗53首,有些格式与楚骚完全相同,有些则提供了基本构架.诗经中许多四言诗疑本是带"兮"的准骚体,是因为硬凑四字而强行点断的.楚地民歌基本没有"幽忧愤悱"的骚义,而<诗经>带"兮"诗中则大部分含有"幽忧愤悱"的骚义,楚骚作者如屈原又熟知<诗经>,因此可能还是<诗经>为楚骚提供了基本的格式与骚义资源,加之楚地文化、民歌的巫神内容与诡奇浪漫,最终形成楚骚总体特征.<诗经>到底还可能是"骚赋之大原".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社会的"稳定器"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从深层次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因"人"而建立,也因"人"而发展.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一方面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为人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人本思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以图更好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  相似文献   

20.
儒家与道家的"至德"或"上德"皆以自由为理想价值目标,但儒家"至德"论的自由因是依善性的自觉和靠规范的进路而至的自由,故它是一种"道德性的自由";道家的"上德"论的自由因是依人的自然之性自然而来的自由,它舍弃了规范的进路,故它是一种"自由的道德".尽管如此,二者之自由皆是需要主体自觉才可能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