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么,至今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解说和全民认同。笔者认为,民间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的"生生不息"的意识,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民间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始终没有得到人文学术界的阐发和重视。因此对优秀民间文化加以抢救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胆是,一些不法之徒盗用民间文化的名义,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这种种行经,则与我们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相似文献   

2.
与亟待保护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目前亟需引起重视的有以下问题:全面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问题;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 ;民间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绩瞩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从业者们对"非遗"的内涵和特征理解不到位造成的。文章从"非遗"理念的学理性基础、文化遗产公约的相互关联、与民众紧密相关的属性以及其共享性、跨界交叉性、工作对象的无边界性、参与观察、忠实记录田野方法的重要性、尊重遗产持有人的权利、准确理解"非遗"的"原生态"或"本真性"等九个问题切入进行了论证分析,揭示和解答"非遗"的内涵、外延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既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我们所应当承担的国际法义务。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世界性课题,在进行立法设计时,应在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模式、原则等方面予以重视,以促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是将此一遗产从无形态转为有形态的先决条件和手段,一切为保护而开展的记录,必须借鉴并实施为学术的记录,即科学的记录.记录是保护的第一原则和第一步骤.从研究性记录走向保护性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需要高度关注这一转折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一次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转身和转向.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的文化生态,其结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文化生态理论对解决人类文化危机特别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本真性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更为直接和迫切。在传承问题上,必须重视和讨论三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课程配置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扩大和理论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应运而生.适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黄永林、肖远平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近期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程在努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深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理论、大力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实践、积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特色,成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之路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均存在分歧,而合理界定其内涵和范围,对于中国将来制定相关立法具有积极意义。以国际公约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具有社会进步性的活态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1)民间文学艺术;(2)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3)文化空间;(4)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力求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调解机制的中立性、保密性、灵活性等特性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争议的解决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实践中已有过多起成功运用调解机制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争议的案例。目前现有的国内、国际调解机制对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争议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方面。有必要从建立专门调解机构、健全调解规则等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以文化权利为其法律基石,相关国际公约亦奠基于文化权利基础之上。基于基本人权的视角,作为客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样态、文化价值和人权意义等方面具有文化权利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主要包括:对自身文化享有权的保护;对文化身份权和文化尊严权的保护;对文化生存与发展权的保护和对文化活动参与权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是国家文化主权特殊表现形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现代以来对文化与(民族)自我的关系有两个认识取向,即自我否定导向的"文化自省"和自我肯定导向的"文化自觉"。从这种区别开始,在剖析文化自觉概念的意涵的基础上,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个举国上下广泛参与的社会过程,一方面在国家层次承认那些原来被否认的文化是"我们"全共同体的文化;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承认我们自己的社会是我们的文化的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过程的这两个承认正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自觉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法律规定的范畴.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思政教育舞台作用,让非遗走进每个高校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既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索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校社团活动新形式,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以期达到提升非遗保护意识,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视角审视传统武术的研究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工作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视角,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到底如何传承与发展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索与论证。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审视传统武术,对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归纳研究,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存在成果较集中、论文涉及面不够宽泛、刊登于核心期刊论文较少、研究的深度较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再造,是基于数字信息时代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背景下,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与现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元素,更新或者赋予其于现代社会新的存在价值,并以此实践,去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于现代世界知识产权体系内进行保护的法律要件的研究。同时,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再造的创新实践为目标,探讨建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是培养和提升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性批评之上的,而这些批评的内容,所触及的无非是种种概念、资源和操作。暂时摆脱语词的陷阱,从实践者、感受者的角度反向寻绎和思考,真正的"遗产"便呈现为一种人类基于那些可能被利用的资源、且在不断被反复检视的文明语境下的历史性总结。在总结中人们将不断地与悖论相纠缠、与变迁相适应,最终铸成今日所见的社会及其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