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隋唐以来的流行说法,定古夏水是长江中游北面的支流,在今湖北江陵以东分长江东流.迳江汉平原腹地,东北流入沔(汉)水,定涌水亦出今江陵县境,分江水(或分夏水)南流入长江。实误。根据订正后的《水经注》以及其它汉魏六朝时的古记载,结合我们前此之研究成果,可知:古夏水所受之“江”当是今蛮河(古沮水,亦称“江”),分“江”之处在古江陵(在今宜城县南境)东南的江津(今蛮河下游北岸的璞河瑙附近),东南流,经今宜城南境、钟祥西北境,在今钟祥西北境丰山口稍南处流入沔(汉)水。涌水当是夏水的一条支流,在古华容县分夏水东流入沔。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时期为避开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而开挖的几条新运道中,以泇河的开凿最为曲折,同时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显著,泇河开凿后的徐州地方经济由繁荣逐渐走向了衰落,运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代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兴衰。  相似文献   

3.
一、南陡河概况在桂林西南郊有一条开凿于七世纪末的古运河,名相思埭。《新唐书·地理志》七上记载: “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埭就是坝,意思是筑坝阻遏相思水,使之向东西两边流,成为人工运河。由于古今水道名称不同,河道也有变化。明清后一般叫南陡河或南渠,当地人民则称之为“古柳运河”。它的主要工程分水塘在今临佳县会仙墟附近。运河东段在桂林南郊良丰附近的蒋家坝流进相思江(当地人称良丰河,古称浪石江),在柘木附近流入漓江。西段在临桂县大湾附近进入清水河,到永福县苏桥镇流入洛清江,经永福、鹿寨在柳州之东进入柳  相似文献   

4.
江陵附近江水东北入汉水是我国历史上楚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它曾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水运交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因此,探明这条已湮没的故河道,不仅有助于对楚国历史研究,而且对于今后这一地区恢复“两沙运河”,加强水运  相似文献   

5.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江陵城作为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梁元帝时期以前的江陵城,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荆州城”、“南郡城”,弄清它们与江陵城之间的关系,确证其所指,以及区别其异同,不仅是研究江陵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而且可以加深对发展中的江陵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跃飞 《南都学坛》2010,30(2):45-47
江陵曾作为唐代荆南节度使的治所、唐代南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高氏荆南政权的都城,对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江陵城城池的规模有所扩大,并且使用了砖城结构,添设了瓮城和敌楼,强化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唐五代江陵城除草市之外,还有固定的市场。便利的交通,市场的发达,为其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无论是成汭还是高氏荆南的历任统治者都把通商作为其第一要务,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五代时期江陵城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形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以扬州为中心,由运盐河、大运河、长江、淮河及其支流构建的扬州盐商活动线路,是一条淮盐运销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的交通线路,也是一条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广大区域内的百货交换之路,更是扬州盐商传播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空间通道.这一通道持续500多年,成为一条不同文化群体间多维、互惠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8.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江陵城作为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梁元帝时期以前的江陵城,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荆州城”、“南郡城”,弄清它们与江陵城之间的关系,确证其所指,以及区别其异同,不仅是研究江陵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而且可以加深对发展中的江陵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0.
胶莱运河是元朝开始开凿的沟通渤海莱州湾和黄海胶州湾的运河工程,纵贯胶、莱二州。胶莱运河自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开始开凿,开通后不久,即因河道浅涩、功效较低而废罢。至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漕运的需要,又复开胶莱运河,后又由于河道淤塞,水源不足而湮废。本文对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兴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始终是唐宋时期连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交通大动脉,与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这一时期又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高峰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必然会出现为数不少的反映、描写运河的作品,也必然会有因运河开凿与通航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及文学现象。总体地看,运河开凿与通航对唐宋诗词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出现了不少反思、总结运河开凿、运行功过的作品;其次,出现了较多的描写、吟咏人们行进在运河上的感受与心绪的作品;再次,对诗词创作中的体式与表达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南古镇     
孟河镇属于常州市新北区,处于宁镇山脉的末端,孟河因唐代常州刺史盂简开凿通江运河而得名,境内有新孟河和老盂河流过,该镇即因河而得名。它是东晋时期兰陵郡县治所、齐梁皇帝的故里,从这里先后走出了15位皇帝;唐朝出了萧璃等10位宰相和一大批文人;东汉定居在盂河的恽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  相似文献   

13.
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我国运河开凿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运河沟通不同的水系,连接重城要镇,形成了广阔的水运网,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一生进出长江12次,累计在长江之滨居留5年半,占去其生命的1/10。他热爱长江,是因为长江在革命和建设中均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孙中山对长江开发有一宏伟的规划。他希望通过整治长江,发展实业,使长江两岸“转瞬之间变为两行相连的市镇”,变水患为水利;并通过疏浚旧运河,开凿新运河,将长江与珠江、淮河、黄河联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沟通的大水运系统。孙中山的开发规划,既是一个宏伟的蓝图,也是一项非常系统的艰巨工程。  相似文献   

15.
合肥的地名语源见于史籍的有多种解释,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得到较多认同,但对于施水(南肥河)如何与肥水(东肥河)相合却一直未能澄清。“施合于肥”是通过两河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实现的。这条被称为“巢肥运河”的古河道在史籍和传说中可以找到印记,在当地存有遗迹。它支持了《水经注》的说法,为合肥的地名语源提供了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由运盐河、大运河、长江、淮河及其支流构建的淮盐运输线路,是一条覆盖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6省广大区域的文化线路.作为淮盐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江苏,应在文化线路的视域下,认证淮盐文化遗产价值,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专项规划,率先实行淮盐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以系统地展示江苏淮盐区域的文脉及网络肌理,彰显其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基尔运河齐名,被人们称作沟通世界海洋的三大运河。有人说,只有在这三条运河上航行过的海员才有资格称为标准的国际海员。我曾外派于香港远洋公司有幸多次往返穿越巴拿马运河。 过河分明是“乘船上山” 巴拿马运河横穿巴拿马全境,开凿于1881年,1914年完工,1920年通航的一条人工河,全长81.3公里,使太平洋和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行洪不畅、对中游江水构成顶托是今年长江洪水超警戒水位久久浸泡大(子)堤,致使管涌等险象环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针对这一要害问题,文章论述了开凿当(涂)太(湖)运河、为长江泻洪开辟第二通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河尽量利用已有的天然水体或水道,实际开挖长度仅126公里,形成新航线330公里;它比长江原入海距离缩短110公里,洪水滞留陆地的时间可减少10个小时以上。因此,运河既可加快长江行洪速度与时间,减少洪水对中上游水利设施构成的危害;又可为太湖平原带来航运和蓄水之利。当太运河工程与长江流域其他水利设施及水土保持工程相配套,发挥综合效益,必能彻底瓦解未来任何罕见的洪水。  相似文献   

19.
悠悠古运河     
《阅读与作文》2010,(3):30-33
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这块古老的神州大地,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东西的水上交通比较方便,但是南北的水运却困难很大,所以有必要在南北之间开凿人工河道。再加上上述西东走向的主要河流的支流多是南北走向,而且各条大河的支流之间往往相距很近,这些大河的中下游又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也就非常便于开凿人工河道。因此,聪慧而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天然的内河、湖泊和海洋航运的同时,很早就设计并开挖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了航运范围。  相似文献   

20.
长江大学芜崧教授的<湖北江陵方言>于2008年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这样的篇幅在汉语方言研究著作中是少见的.书中解释方言词语2100条、惯用语285条、方言成语176条、俗语108条、谚语言69条.另外,还解析了<楚辞>中的江陵方言词39个,扬雄<方言>中的江陵方言词90个,章太炎<新方言>中的江陵方言词45个,其他古籍中的语词143个.书中对江陵方言词法、句法,特别是惯用句式的描写,多达上百种,信息量大,读来令人畅快,有耳目一新之感.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