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2.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3.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4.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5.
从民众对政治本身的认识、民众对待政治家的态度、民众与政府官员的距离、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四个方面,对以扬善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以抑恶为核心的英语政治文化进行了全面比较,指出必须借鉴、吸收英语政治文化中有益和合理的内容,提高国民参与政治的理性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地域性文化体系是高位与低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具体到包括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具体落实到包括体现岭南特色。岭南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文化载体和实践形式;通过与岭南文化结合可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民众基础;岭南文化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丰富、鲜活的养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岭南文化整合引领,使之超越地域和历史局限,成为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人民需要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7.
以社区民众为对象,以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分析了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面貌,测量了社区民众的态度、评价和认知.提出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历史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异,目前社区发展较好.然其发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上过于依赖传统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导致脆弱的生态难以支撑;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上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内源动力不足.这成为制约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文化人.菊的清香高洁是陶渊明人格与品德的写照,"陶菊"作为诗歌意象和一种文化语码,是高雅清逸的志趣、旷达疏放悠然忘世的情怀的标志.唐人接受了陶渊明文学作品中"菊"的文化内涵,并将之进一步阐释、光大.唐人几乎言菊必称陶,表达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认同.唐人在重阳之诗中歌咏"陶菊",使陶渊明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传统的重阳节文化之中,进而生成了具有新的文化内蕴的重阳节文化,不仅提升了重阳节的文化品格,也确立了中国文化中"菊"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性理论角度下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阐释,叙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基本关系.从现代性的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作为以稻作为传统生产方式的百越民族的后裔,水是布依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生计基础。正是基于对水的严重依赖,千百年来,布依族民众以其卓越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成为布依族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以来,传统文化逐渐从传承式的生活表征向创造性的生活展演转变,其作为财产的再生产性日渐凸显。从财产的视角来看,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是主体实践的结果,沿异化到复归的迂回轨迹持续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异化以传统文化与主体关系的嬗变为根本,以传统文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交替为前提;复归则是在财产私有制下,人们通过自愿参与传统文化的生产活动,重建传统文化与主体意志的关联,并为传统文化要素的赓续延绵提供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传统文化复归的外在推力,合理调配生产、交换和分配环节的紧张关系,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传统文化对民众通过生活、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 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至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基地,理应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以和谐来审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始终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弘扬,这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尚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文化环境受损及盲目开发、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等突出问题,应该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合理规划和开发等措施,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的盐城市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全面推进盐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化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担当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快速发展必须借助文化品牌的确立、培育和辐射.打造文化品牌是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文化环境优化以及以系统化的建设方法促进文化繁荣,从而增强城市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武术生态资源开发是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以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为背景,以武术之乡湖南新化梅山武术拳种为具体对象,对梅山武术文化在形成与发展中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进行剖析,并探析其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可见,各地传统武术在传统生态资源开发路径上,应结合各自凝聚的传统生态元素,在区域性本土文化圈打造、本土武术竞技性能挖掘、民间社团组织的建立以及本土武术文化进校园等路径建设上下功夫,为当地民众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诚信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诚信也成为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新疆诚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创新以诚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发扬各民族的诚信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全球化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如何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上探讨品牌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品牌文化已经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托.品牌系统中融入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更能激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土聚落是中国传统的"社区",可分为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精神观念系统三部分,其组织管理制度立足于聚落的空间环境,而通过礼制、宗教、哲学、美学表达出的文化精神同样离不开聚落的空间环境.这种以环境空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形态,对当今的生活方式和小城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植根于民众生活土壤,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民间伦理文化的内容,是把握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真实面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高梓梅 《南都学坛》2007,27(6):56-59
民间叙事文学表现的是普通民众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共同的审美情趣。无论悲剧的壮美、喜剧的滑稽美,还是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美,表达的都是民众的梦幻和理想,展示的都是民众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范畴探讨民间叙事文学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为发掘民族文化精华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继承、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建设新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