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钯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圆锁",也称"开锁"、"圆十五"、"圆辫",指摘除孩子出生时所佩戴的长命锁,是象征孩子长大的一种礼俗仪式。这种礼俗是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民俗,主要流行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带。以山西为起源地的圆锁仪式,由于地区不同,在圆锁年龄上有所区别,比如大同地区为12岁,壶关地区为14岁,总体来说圆锁年龄在12~15岁。古时,圆锁的举办有一套相当繁琐的仪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仪式逐渐简化,同时注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各个地区的不同特色。圆锁礼一方面表达了父母长辈对孩子未来生活富足与平安的期望;另一方面,它是中国孝道的自然传承,是一种亲情教化,赋予了孩子成长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4.
“礼之初始诸饮食”质疑──兼论礼制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人多执《礼运》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实有悖乎史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巫觋祭礼到礼俗到礼制,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以原始宗教改革为发端,以巫觋为礼俗执着强化道德约束力为内容,以"史"将礼俗理性化进而形成礼制为定格。可以说,礼的最终实现不仅是巫史文化漫长演进的结果,也是价值理性能动驱使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5.
松滋县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现有人口85万,其中土家族1300人。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桃树、卸甲坪、刘家场、杨林市、庆贺寺等乡镇。本文拟就土家聚居区域、主要姓氏来源和风俗习惯进行考证。一、松滋土家族的三次大迁徙松滋土家族人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迁徙,即土家族始祖巴人迁徙、百里俾迁徙、“改土归流”迁徙等。  相似文献   

6.
唐代农村家庭信仰礼俗是当时农村家庭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在地域群体头脑意识中不自觉的精神和行为反映.这种信仰礼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又具有时代性.唐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对神灵的信仰,融合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和宽刑务简的统治政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家庭信仰礼俗.本文对唐代民间这种约定俗成且根深蒂固的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具备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杜威反对把习惯等同于经过反复训练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方式,提出习惯具有理智和情感的倾向,可塑性和"真环境"是习惯养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等观点.其习惯论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如下启示:理智控制,情感协调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保证;在生活中,因材施教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方式;利用、改造、摒弃本能习惯,培养理性习惯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任务等.  相似文献   

8.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9.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0.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客家人更是讲究喝茶的民系。数百年来,台湾客家人经受了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不仅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亦习惯于耕山种茶的产业活动。台湾客家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俗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加以呈现。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彰显台湾客家餐饮中的饮茶文化,并进而指陈未来台湾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早起一杯茶 老北京人有早晨起来喝茶的习惯.夜里,把头天喝到肚子里的东西都排出去了,肚子自然就唱了"空城计".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起来,不光倒"夜壶",还要给肠胃补补水,也就是喝早茶.  相似文献   

13.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4.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哈佛大学已故教授史华慈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其名著<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是其博士论文并是其成名作.该书中,史华慈首次提出"毛主义"的学术范式,对其形成、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最早的论证.他强调"毛主义"在革命的理念上与斯大林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毛主义是"由农民所进行的革命",而不仅仅是"为了农民而进行的革命".前者强调农民自身就是革命的主体、性质和动力,而后者则只把农民利益当作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显然二者的意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史华慈的这些论点对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影响极大,并引起了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大量的文献学及民族学资料,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茶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重要地位,并描述了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说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有的人喜欢喝茶,有的人则认为茶贵在"品",其实喝茶和品茶还是有区别的。喝茶是将茶用来解渴,而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细细品味,此时品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那么,二者具体有何区别呢?1.目的不同喝茶和品茶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目的不同。喝茶的主要目的是解渴,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在口渴难忍时,用来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把茶当作"过路的水"。而品茶重在精神,把饮茶看作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典型的礼俗社会.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凡事以"关系"优先,"人情"甚至大于法律.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依法治国,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正是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礼俗,在官方和民间以社祭的主体形式流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节日礼俗,"社"至今被人们用来命名"社会""社团""社区"等当代社会组织,且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文化意义.耙梳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人对古代社文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当代社文化研究成果,能为社的文化历史起源、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及现代社节的节日传承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太平广记>为主要研究对象与视角,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做综合研究,总结唐代婚姻礼俗现象,并探究其形成发展原因.还原历史,再现真实,认识了解唐代婚姻礼俗文化,是本文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