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借"吃人"意象在作品《狂人日记》中构建中国病态的社会现实,引领中国进入五四新话语时代.对"疾病隐喻"的英语翻译处理是异域解读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重点,本文关注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英译文,关注译文对原文概念隐喻的再呈现.对于译文所甄选词汇在英语在线词典Macmillandictionary中的词义,观察译文中隐喻再创作如何动态推进小说,完成第一人称"迫害狂人"的自我框定,到其他人物病态的映射,再推及普罗大众的内心,实现作品的主题隐喻预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中隐喻颇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翻译的难点。基于框架理论,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药》杨戴译本和莱尔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实例,从框架相同和相异两个角度探讨译者的隐喻英译策略。认为翻译框架相同的内容时可采用对等转换策略,对于框架相异的内容可采用移植和增补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同名的作品,这是因为已经有了的书名,如果再去沿用,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鲁迅不避这样的嫌疑,他在果戈理写出了《狂人日记》八十多年之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狂人日记》。无疑,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某些方面是受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在题材、体裁、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这些相同或相似,一点也掩盖不了鲁迅的创新精神和独具的思想光芒。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就曾十分客观地指出:“一八三四年顷,俄国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史上不同的作家写出同名小说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后代作家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也出于必然。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学习鲁迅对于外国文学遗产“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格式。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列当中,并非只有鲁迅一人把疾病当做重要的文学审美观照,但在运用"疾病符码"发掘和呈现中国民族精神状态方面,他却以他独特的风格完成了尝试,并在作品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疾病隐喻体系。其中,创作自不同时期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和《孤独者》,集中的展现了鲁迅对"疾病"的个性描摹,从而完成通过"疾病符码"对民族精神疾病的发掘、呈现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7.
自由意志与自由境界——论鲁迅前期小说中的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人日记》、《长明灯》与《社戏》、《故乡》都存在着社会和自然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自然是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由境界的隐喻。鲁迅以自然表达对人性自由的渴望,是由鲁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和自然价值观念本身决定的。自由意志是西方文化的范畴,自由境界是中国文化的范畴,这两者的结合,体现出鲁迅“致人性于全”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这两篇艺术珍品,都以其独创的典型艺术形象,列入了世界文学的画廊;都以其强烈的呼喊和反抗,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本文仅就这两篇同名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谈谈鲁迅在创作他的《狂人日记》时,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鲁迅早期著译的文风曾受陈景韩“冷血体”的影响,陈景韩激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姿态在某些方面也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有相通处:不仅如此,通过对陈景韩《催醒术》与鲁迅《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转型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与突进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当鲁迅的名字与他那篇石破天惊的《狂人日记》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划下一个巨大时惊叹号后,中国文学便与鲁迅和鲁迅作品一起走向了二十世纪的新纪元.鲁迅作品无庸争辩地成为经典与模范,因而关于鲁迅创作的研究,历来是鲁迅研究中具有传统优势的强项.在新时期的鲁迅研究中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优势,同时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