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问录内篇     
成性存存。存之又存。相仍不舍。故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巳。命、不、已。性、不、息、矣。谓生初之仅有者。力术家所谓胎元而已。按胎元之说。是方术家认生初之理未真。不、知、于、穆、不、已。正、见、性、不、息、也。感而后应者。心得之余也。地所感而应者。性之发也。无所感而兴。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后感而动焉。其动必中。不立私以求感于天下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相似文献   

2.
“中和”思想局限性浅论齐学广《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建立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中和”,既包含着儒家的美学理想,又包含着儒家的哲学思想。为了批...  相似文献   

3.
漫说“学诗浑似学参禅徐传武以禅喻诗,以禅语入诗,盛行于宋代,但早在唐朝已见端倪。唐天宝年间诗人李嘉在《题道虔上人竹房》诗中说:“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唐大历年间诗人刘商在《酬问师》中说:“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相似文献   

4.
侯文慧 《理论界》2005,(3):148-149
<前赤壁赋>是诗人心灵的歌,是心灵的律动,生活的体验,也是诗人特有情绪的宣泄.苏轼借"水、月、风"抒怀,以"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无常"的三度对比和带有浓重的、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识的话语,展示了作家的哲思--事物皆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以其变者而观之,天地竟不能以一瞬,以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穷也!以理性解说现实,达到了对人生困境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5.
朱熹理学真是客观唯心主义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嘉理学究属理气合本二元论,还是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论?学界众说不一(关于具体观点见文后附注)。我觉得,如果把朱熹的自然宇宙观与社会历史观分开考察,则更能反映朱熹的内在矛盾和层次分际,许多歧见或可得以消除。对朱熹理学体系之哲学性质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理"含义的理解。理,是朱熹理学的基本范畴,也是最高范畴。来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集》卷七十《读大纪》)这个无所不在且神通广大的"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近世学者多谓朱熹的…  相似文献   

6.
杨慎代表着明代中期诗歌的最高成就.基于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卓绝成就,杨慎也认真总结诗歌的创作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诗学体系:就本质而言,诗歌是"发诸性情而协于律吕";就诗人而言,"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诗人必须具备先天的艺术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多读书,多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就技巧而言,诗歌"假喻以达其旨",以"比"、"兴"为主,表达作者蕴涵于心胸的自然真情,以使作品显现风韵之美;就审美而言,诗责"隐而彰",言简意赅,点到即止,含而不露,从而使读者产生"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夫天地者万物之区宇也。阴阳者宇宙之道路也。四时五行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官府。阳化气。阴成形。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归地。云归天。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脏腑。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聪明。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健。东方阳。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也。感于邪。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阴阳之畸  相似文献   

8.
圣贤有大不幸之事。不能辞其过也。而亦不敢避其过。辞其过则以欺伪饰天下。而此心无以对天人。避其过则任天下之倾颓。而此心更无以告天人。伊尹周公之事是已。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其论圣贤之事尽矣。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管叔。皆大不幸之事也。一则以劳诲其君而至于放。一则以同气背畔而至于推刃。其不敢辞而避之者。伊尹曰毋俾世迷。周公曰我之勿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使伊尹周公。稍依违辞避于其间。则商周之天下。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儒教由程朱理学演化为陆王心学。《金生色》图解的正是心学家所集中讨论的“格定”(格物定志)。我们以《金生色》和蒲松龄同时代的心学家唐甄《潜书》中的《格定》等篇对照,便可明白地看到这一点。《格定》篇云:“众人之心如木、润之则茂,(?)之则灰。君子之心如金,虽遇冶则流,遇淬则坚,其质固不变也。”《金生色》中之“金姓”喻“君子之心”而“木姓”喻“众人之心”,本源出此。《金生色》中的金生图解的是“君子之心”。何谓“君子之心”?《尊孟》篇云:“君子之心曰仁”。“天下莫强于仁”。“仁之大者,无强不顺,无诈不附。谓仁胜天下,鄙人皆笑。夫愚者见形,智者见心。礼揖不格刃,儒服不御矢,形也;刃不我刺,反为我操,矢不我伤,反为我发,心也”。金生仁者,处穷不苟,能正心诚意以待木女,故木女虽强于行恶,诈于背誓,心终不能不顾不附;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11.
清人百一居士把自己的小说名之为《壶天录》,说:“夫录曷为以‘壶天’名也?盖壶之为器也小,而能分时日之朝暮、晷刻之长短,所谓日向壶中特地长者,则壶中一小天也。以壶中而论,天则不啻坐井观天之喻,而所见者终小也。独是人生百年,孰不同此壶中之岁月。一壶虽小,固有即天地造化万事万物之理,而翕受于其中者,远窥六合,近徵一室,要皆可以壶天赅之。”表明“小”中藏着巨大的空间——以小见大的内涵意义。以“思维”作为一部学术专著的书名,似乎有些细小琐碎之嫌;但看完段庸生所著《中国文言小说思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版),觉得此书之…  相似文献   

12.
一  世有评画者曰 :“妙于生意能不失真 ,如此矣 ,是能尽其技。”尝问如何是当处生意 ?曰 :“殆谓自然。”其问自然 ,则曰 :“不能异真者 ,斯得之矣。”且观天地生物 ,特一气运化尔 ,其功用秘移 ,与物有宜 ,莫知为之者 ,故能成于自然。今画有信妙矣 ,方且晕形布色 ,求物比之 ,似而效之 ,口序以成者 ,皆人力之后先也。岂能合以自然者哉 ?(宋·董 《广川画跋》卷三《书徐熙牡丹图》)朱自清先生解释说 :“‘生意’ ,是真 ,是自然 ,‘是一气运化’。‘晕形布色’ ,比物求似 ,只是人工 ,不合自然。”[1 ]盖“自然” ,在中国古典绘画 (尤其是山…  相似文献   

13.
丁纪 《天府新论》2014,(4):35-42
时之有端始,乃自人文意义以言之。时之端始一立,时间本身,以及一切具有时间性因素的事物,都自此开辟出来。孔子"行夏之时"之教,以其最为具体落实和政治化的形式,体现此肇端发始之意义。如"行夏之时"之为教,乃是一种"修道之谓教";而凡儒家"修道之谓教"者,皆自"无非教也"之中转化出来。所以儒家之人文教,不是离自然、黜自然的,而是一自然的。自"无非教也"向"修道之谓教"转化,其法则是仰观俯察。此修道立教之法,对于克服人文教之弊,亦具有根本性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郭子綦靠着棹几坐着,仰着头,望着天,从容地吐着气息,那种出神的样子,好象是脱离了自己的躯体一样。他的弟子颜成子游侍立在旁边很诧异地说:“先生啊!这是什么原故呢?原来人的身体可以使人象一株枯木吗?人的心灵可以使之象一堆死灰吗?为什么您今天靠着桌儿的样子和往常靠着桌儿的样子大不相同呢?”子綦直呼子游之名说:“偃,真好哇,你发的这个问题。现在我已经把自己忘掉了,你知道吗?这个境界是很高的呀,好比是音乐,你只能听到人发的音乐的『人籁』,却不能听到地发的音乐的『地籁』,即或你能听到『地籁』,那么你绝不会听到『天籁』的——就是那天发的音乐啊!”子游说:“那么,您可以告诉我这个不同的境界吗?”子綦说:“大自然吐出一种气息,它的名称叫做『风』,这风不发作则已,如果发作了,能使万物的窍孔都怒号起来的,你不曾听见那呼!呼!  相似文献   

15.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16.
绪言易解正编既脱稿。及门读之。生疑信二派疑者曰。曾子曰云云有所承。似非发端语。信者曰。各章发端语多有所承。何独疑于此章。且何不疑章句之于各章。而独疑易解之于此章乎。互质于余。余曰。疑信皆是也。惟余则更有说。其语详编中。盖余此编。初仿或问之例。变通而成书。答案不一而足。学记云。教学相长。因念前编待详者多。益复讨论。或自撰稿。或口授由问难者照录。固属说经。兼有有为而发之言。积久成帙。恐或散佚。特从而次第之。取连缀之义。名曰缀编。缀音近赘。即谓之为赘编可也。奉乾自记。  相似文献   

17.
程颐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本论,运用在观察和处理社会历史方面的问题,则为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理论依据是天理论,故亦称天理史观。对程颐的唯心主义天理史观,以往论著贬斥者多,论及合理因素者少,此似失之偏颇。平实而论,程颐论史亦有诸多妙处,故有辨析之文。 一 历史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古代哲学家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颂就认为“天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二程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精神存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由此而生,由此而灭。程颐说:“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  相似文献   

18.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19.
五伦     
墨子言兼爱而孟子斥为无父世虽或疑其辞之过甚而终以其说为不刊此由溺于小康以降之俗以为亲疏远近,出于理势之自然,无可变革,而不知其皆由于人群之组织也。世言人群之伦纪以为自然不可变革者,莫如五伦。其实无论诸子书,即儒书之言伦纪者,其说亦不一律五伦之名,特见于中庸,最为人所习熟,遂奉为不刊之典耳。经子言伦纪,全与中庸合者,惟吕览之十际。壹行:「先王所恶,无恶于不可知;不可知,则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际败矣十际皆败,乳莫大焉。凡人伦,以十际为安者也;释十际,则与麋鹿虎  相似文献   

20.
杨时认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看似直承程颢的仁体论。然而,其对《西铭》的质疑则说明,杨时思考仁体时的体用思维异于程颢而同于程颐。二程仁学的思维方式已有差异:程颢未将仁体理解为形而上的本体,而倡导从刻意推己及人到自然以己及人的“能近取譬”;程颐则将体用结构贯穿仁说始终,主张由情感发用见性理本体的“由用见体”。实际上,程颢与杨时分别在“万物皆为我体”与“万物皆有仁体”两种意义上阐发各自的“万物一体”思想。并且,杨时体贴仁体的双重工夫“体究恻隐”与“求仁之方”均遵循“由用见体”的路径。因此,杨时仁体论的话语体系接续程颢而思维方式传延程颐,呈现出对二程仁说的巧妙去取与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