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物化与物化意识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总体性批判与主体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纲领性结论;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问题。可见,物化和物化意识是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而总体性批判和主体重建问题则是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最后,对阶级意识和意识革命的强调则是卢卡奇为其意识形态理论所设计的结论性纲领。  相似文献   

2.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物化与物化意识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总体性批判与主体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纲领性结论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问题.可见,物化和物化意识是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而总体性批判和主体重建问题则是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最后,对阶级意识和意识革命的强调则是卢卡奇为其意识形态理论所设计的结论性纲领.  相似文献   

3.
张亮 《学术研究》2005,(3):72-78
卢卡奇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是卢卡奇研究中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方法论问题。由于思想内部存在着认同的因素, 卢卡奇最终在中年以后与斯大林主义达成了“被迫的和解”。而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卢卡奇后来的思想发展, 使之陷入一种可怕的思维成式之中, 丧失了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现实与理论(同时也包括他自己的理论) 的能力。卢卡奇晚年自传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自我辩护, 其本意是为了自我澄清, 但客观上却起了一种自我遮蔽的作用。研究卢卡奇首先必须让卢卡奇从晚年自传的阴影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的思想经历是非常复杂的,他曾多次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自我反省和批评,然而,对总体性理论,他却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看法。直到晚年,卢卡奇在对早期思想进行全面批判时,仍给予总体性思想以高度评价。因此,弄清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了解卢卡奇的整个理论,无疑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一方面将文化重新赋予相关社会政治地位,一方面也留下了历史局限,即没有在充分打破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分的思想方法的同时赋予文化以独立地位.本·阿格在分析了卢卡奇思想的历史局限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一种总体理论-涵盖一切的理论-而不仅仅是关于无产阶级这个利益团体的理论,由此不仅深化了卢卡奇的思想学说,也提醒人们注意;文化研究确实要有"阶级意识",但又要超越"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路程中的一个重要路标。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卢卡奇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则具有多重背景支撑。资本主义物化状况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蚀以及匈牙利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状况构成了"自然"概念的现实基础。而"自然"概念也是卢卡奇庞杂思想的理论显现,相较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式理解,卢卡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认知则是革命乌托邦主义的。康德的"自在之物"则为卢卡奇的"自然"概念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支援,而黑格尔的"第二自然"则奠基了卢卡奇"自然"概念的理论底色。这种历史与理论背景的双重揭示将为进一步敞开卢卡奇的"自然"概念准备了背景性前提。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形态思想在物化和总体性理论上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推进.文章从出场语境、物化与异化的异同和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对卢卡奇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接近对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思想本身,发掘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捷尔吉,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在坚持物质自然本体的前提下,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体系。本文试图探讨卢卡奇是如何在坚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并结合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讨,看卢卡奇的这一论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11)
物化理论贯穿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之后的全部思想。但是学界往往孤立地研究物化理论,而对它在卢卡奇思想总体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逻辑思路尚未深刻把握。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一方面阐明物化理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核心,另一方面证明物化理论在卢卡奇思想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和批判精神。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同异及其各种原因,以便对物化理论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对由物化理论切入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把握。除此之外,这种比较性研究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范式的认识,促使我们自觉地完善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批判理论开始于他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提出的物化观点和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联系中介。当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开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斯的引领下,英国文化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以及其他“后”理论又将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赛义德写了两篇关于某一种元理论可以从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扩散,进行“理论旅行”的文章,在我国学界影响较大。而许多人在研究“理论旅行”问题时,没有注意到赛义德的“理论旅行”论虽然有普遍理论意义,但他的两篇文章都把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的勃兴追溯到卢卡奇批判理论为起点的理论旅行。这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卢卡奇和他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许苏民  李淼 《社会科学》2012,(9):99-107
1727年出版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约翰·伯克哈特·门肯撰写的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史》,论述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目的、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哲学史料等内容,勾勒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该书认为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提出了中国哲学中有为求知而求知与为政治服务两种传统,其基本原理可分为"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两大部分,其特点是注重实践性和政治伦理等重要观点。作为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其诞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5):100-110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13.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2):140-148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希尔是环境美德伦理学领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主要的环境美德理论思想是"恰当的谦逊"理论。"恰当的谦逊"是衡量事物重要性的一种态度,它要求人们承认"没有知觉的自然"的重要性,正确地理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托马斯·希尔希望人们克服自负和无知,以拥有"恰当的谦逊"。但是,他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却呈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并且存在阐述不充分的缺陷,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尽管如此,他的理论对环境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新千年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和谐世界"论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理论内涵以及理性的"和谐世界"建设途径。"和谐世界"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落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国际战略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立旭 《河北学刊》2003,23(5):5-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的理论体系,是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基石、理论内涵、集中概括、落脚点、灵魂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中,对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对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相互联系、渗透、贯通,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结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加深了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因而具备指导人们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为我们消解西方话语中心提供了理论基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英语的普及,尤其是英语热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化解“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需要有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既不能一味迎合而丧失自我,也不能片面追求本土文化的“纯洁性”而孤立于世界之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行动者与旁观者双重理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决定论与能动论关系的问题,可探寻一种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基于这一双重视角,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被理解为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关系,即决定论是旁观者的理论世界中的存在状态,而能动论则是行动者的实践世界中的存在状态。由于决定论与能动论分别存在于旁观者的理论世界与行动者的实践世界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之中,因而关于世界的决定论描述与能动论描述能够并存而不自相矛盾。由此,可勾画出一种总括性的"本体论承诺":基于旁观者立场对于有限的确定性的承诺,我们不能设想世界的绝对偶然论;而由行动者立场对于不确定性的承诺,我们亦不能设想世界的绝对的决定论。由于这两个方面的承诺都是有限的、非绝对的,因而两个方面就能够共存在一起而构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开放性"设定。基于这样一种本体论,改变世界就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古典学术自由理念是西方启蒙理性的产物,它建基在三大理论支点之上,即"意见自由市场"、"价值中立"及"学者是真理的代言人".然而,由于这三大理论预设本身难以自洽,故古典学术自由观把学术自由作为一项绝对权利,排斥任何形式的社会干预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