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强诚信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诚实守信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部分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实情况,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市场经济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途径, 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和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2.
论诚信--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范畴和市场经济伦理的支柱,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风尚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把诚信从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建构社会信用体系,以现代信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以德"齐家"既是以德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固然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发展与升华,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根据现代家庭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唯其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主张利己主义的道德契约论思想,因此他对美德的强调和分析却容易被人忽视。以霍布斯的"愚昧之人"为例,阐述其从美德立场解释道德规则和功利问题之思路,通过比较霍布斯的美德与古希腊的传统美德,指出在当代伦理思潮中人们看待美德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5.
重塑信用社会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诚信、守信用、取信于民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涵盖个人、商业、政府等主要层面。由于历史与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原因的影响,目前个人、政府、商业三大层面的信用缺失凸显,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美德伦理学是以"美德"为基本概念并将行为者及其品格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一种主张.在2010年至2020年10年期间,围绕美德伦理学能否成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学类型,国内学界展开了持续研究,质疑与肯定兼有."美德"是否具有概念自足性、是否能够成为道德确认标准、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等问题,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争论更为促进大众对美德伦理学优势了解的同时,亦通过对"美德"概念优先性、实践有效性、研究方法合理性三个维度的论辩,在理论框架内确立"美德"概念优先地位并推进美德伦理学独有的行为指导原则的清晰呈现.一方面,该争论更能确切地显现美德伦理学以"美德"为基本概念,包容了地方立场上的道德多样性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该争论也显现出从实践基础、心灵哲学、道德多样性、跨领域研究多角度为美德伦理学的独立性作进一步辩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美德伦理学与美德认识论两者在整个"现代哲学"时期一起衰败,但最近已经复兴。共同的复兴,加之大多数非西方文化属于美德伦理学的某种形式这一事实,某种程度上支持了现代哲学构成一种中世纪时期就不可避免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美德方法最终会繁荣的观点。现代西方出现的新个人主义导致主观笛卡尔主义者转向,并且强调与人道主义相对立的权利,但是这些现代性"震荡"也许正在消失而朝向善,当今美德理论的强大可能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见证。但是中国从来没有经历现代西方所出现的广义个人主义类型,这就是为什么儒家美德传统从未像亚里士多德主义在西方衰退那样而在中国衰退。并且,当代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在其强调道德谦卑方面类似于儒学而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一事实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亚里士多德主义并不是美德伦理学不可避免的道路。而且,因为谦卑也是一种认识美德,美德认识论比起其先前所认识到的,或许也必须更多地向强调与他人同感的情感主义学习。  相似文献   

8.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早已有之.在古代社会中对和谐社会的描述中大多属于一种"传统的权威和谐社会".这种"传统的权威和谐社会"建立在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基础之上,用权威树立社会的秩序,缺乏生气,不可持续,是一种畸形的"和谐社会".现代法治和谐社会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用法治来保障社会的和谐,促使社会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和谐则是在现代法治和谐的大环境中建设的一种崭新的和谐社会,这种和谐社会是以往和谐社会发展的更高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节俭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和道德传统的历史积淀,无疑是中国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节俭思想一方面固然来自社会劳动者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产生于对社会侈糜现象的反思与批判.本文对先秦的侈糜世风和节俭思潮的历史追述,是对我们民族发展史中劣根性和良根性的双重反思.温斯故往,以鉴来者.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财产权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社会确立的基本财产制度框架内,财产权制度作为规范和协调主体在财产占有行为及利益关系方面的规则、准则,它是形成人们经济行为合理性和经济生活有序化的重要的法权基础。传统体制中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权结构具有财产关系较为简单,公有制财产关系的主导性,公有制“虚设”问题突出的特征。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是一场涉及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结构调整和财产权利重新配置的深刻的社会变迁。改革20多年后,社会财产权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当居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已成为社会财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建立起一种以保护私人财产利益为基础的财产权制度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必需了。构建与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产权制度,其涵义包括有效保护公有财产、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权,以及确立现代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产权制度的构造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权利的存在和影响。必须理顺产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当前的社会现实强烈呼唤诚信美德的回归,坚持诚信美德是建立规范、文明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诚实、信用是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诚信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是解决诚信意识缺失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3.
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向道德模范学习的热潮,这充分反映出道德模范身上高尚品质的价值魅力。因此,本文立足于道德模范这一德性载体,通过分析德性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潜在力量及其所具有的双重价值,来揭示德性作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探讨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的现代化与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是科学的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必须构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道德体系。以德治国 ,必须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5.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等原则。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 ,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 ,要正视这种变化 ,并立足于法治 ,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17.
诚信:中国传统道德内涵及现代价值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道德意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诚信道德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在调节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来阐释诚信道德的新内涵;重建诚信社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它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所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8.
以自律为基础的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支撑点。要完善具有外力驱动性质的我国传统道德 ,必须努力培育道德自律。精神分析哲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原理和弗洛姆的道德自发说对于我们深化道德层次认识 ,实现道德自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方法的反思 ,重新审视德育的目的 ,探求适应时代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方法 ,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