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科技革命的历史简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民 《社科纵横》2004,19(5):8-11
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类五次技术革命历程的回顾 ,总结了科技革命的历史意义 ,展望了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王威孚  王智 《学术交流》2004,7(1):120-125
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分别有其自身的内涵,它们的提出与实施并不完全同步,但最终被作为一个总体战略付诸实施。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是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选择。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由扬而抑”,渐被偏离,文化革命更被导入“文化大革命”的歧途。尽管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的思想曾经被误读,但因此所获得的历史经验却为1978年后的“自抑又扬”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一、英明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是邓小平同志在研究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张谨 《社科纵横》2006,21(8):1-5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技观;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核心思想;确立了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发展原则和“百家争鸣”的基本方略。他把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看作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出现了矛盾与曲折。我们应该具体地历史地对待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80年代的美国是以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发展为其特征的,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始于70年代后期。它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许多苏联和国外研究者们将科技革命新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和以利用微电子为基础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推广联系起来。在1987年出版的一部集体著作中,苏联学者们指出:“科技革命现阶段首先是以科学技术创造本身、物质生产、流通和销售领域的电子自动化为特征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微电子工艺的  相似文献   

6.
东德《哲学杂志》1979年第27卷第10期刊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教授什特利宾格的一篇文章,论述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问题。作者认为,科技革命的目的、方向和动机是由借以实现科技革命的生产关系决定的,科技革命的目的、方向和动机给予科技革命的社会动力机制的质的确定性以决定性影响。因为科技成果既能用来增加社会福利和发展人类,又能破坏这些目的,因此,社会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使科技进步有利于社会进步。这只有通过把科技革命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技革命本身不会导致产生新的社会规律,它只是在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精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在苏联的社会生活中,“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在文献中,它一般是以HTP这一缩写词出现,这表明“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使用极其频繁的概念。的确,科学技术革命问题不仅是今天苏联理论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苏联党和国家的决策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澳大利亚学者T·H·里格比和R·F·密勒在1976年出版的一本研究苏联科技革命的专著中指出:“尽管西方对存在一次所谓‘科学技术革命’曾经鼓噪一时。但是只有少数有远见的科学家和著作家注意到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本质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意义。相反,科学技术革命在苏联却受到了极其广泛的注意。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以及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著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浪潮曾经一次义一次推动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时代又开始面临这样一种来势迅猛的浪潮:一场以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学科、新产业为标志,以信息革命为核心,以智力开发为动力的新的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4):15-19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共领导人根据各自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变革任务,对科技价值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从"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再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是"国家强盛之基"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科技价值观领域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0.
易显飞  沈康  阳立高 《创新》2021,15(3):64-74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每次科技革命都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智能革命也不例外.在智能革命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社会生产力大幅上升、生产关系发生微调、上层建筑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等新变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智能革命为进一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客观条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继而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看,快速发展的智能革命为进一步走向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角度来看,智能革命对克服这种异化,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的智能革命,对当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同样产生影响,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提升提供了全新的科技动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较多的一个热点,而“第一生产力”是否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问题,虽有人论及但尚未具有系统论述的专著问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存在歧见较多的难题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增浦副研究员选择了这一在理论和现实上极其重要、但又颇有难度的课题,经过数年的努力,写成《当代社会科学:性质·地位·方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一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使命。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一、从深入分析社会科学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2.
浅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刘延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旗帜和纲领,是中国在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里程碑,这一理论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的旗帜。本文拟从三方面来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以来苏联出版了一些论述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著作,主要的有: B. 卡西亚连科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历史学和方法论问题》、? 扎克的《现阶段对苏联文化革命的研究》、3. 斯捷潘诺夫的《党史著作中的苏联文化革命问题》、B. 叶尔马科夫的《苏联文化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对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说明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必要性为开端,论述了与构建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当代科学技术理性对于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的意义;在中西文化比较的维度上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理解。论文最后以“构建秩序”的新观点,为民族精神的转型和进步设想了一条具体操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形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内涵和最鲜明特色,也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学者将时下风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纳入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史,认为它是以1971年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为肇端,即将进入以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为标志的崭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直接相关"或"间接关联",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杜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增添了新的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一转折是由许多客观原因引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在联邦德国,科技革命是在国家垄断制度的范围内发生的。这一制度从70年代中期起,在对内政策的一切方面都力图向右转,取消了劳动者已经争得的许多社会经济成果和部分一般民主成果,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积累保证了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就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始终重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他的大量著作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为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其建设的思想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新发展。本文试就此作些论述,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当代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在当代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中 ,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的三大趋势。这三大趋势从不同角度推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剧了市场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 ,也冲击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 ,为结束物支配人和资本统治劳动的历史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曼彻斯特大学成人和高等教育系1984年8月出版的系列专题书籍之一.作者托姆·基特伍德.这是一本内容涉及科学、政治、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综合性著作.作者在书中论述了技术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统治的沿革、以及与教育的提高普及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缺乏先进技术是当今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不发达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技术革命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极为深远和重大的影响.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技术工程"及其含义;第二章,统治方式的根源;第三章,西欧的兴起;第四章,技术手段的合理性和"科学革命";第五章,当代世界的"技术工程";第六章,教育和社会发展;第七章,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