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广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6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升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03-105
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性。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内化为道德信仰,才是真正的能产生效果的现实道德,才会产生履行道德行为的持久而强大的动力。道德信仰对道德有境界提升、人格塑造、动力、价值定向、凝聚等功能。在当代中国,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种道德信仰建构的方式:经验习染方式,教育督导方式,权威强制方式。 相似文献
3.
任慧丽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4):109-112
中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在了解了信仰的形式、特点、作用等相关内容后要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重建信仰,并使之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服务。不过道德信仰也要讲究一个度。 相似文献
4.
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
在儒家看来,道德信仰的根据有二,一是性本善,道德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内在根据;二是天人合一,道德信仰是人对天意的自觉体认,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外在权威性。立足于世俗的理想人格为人们将道德信仰付诸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儒家关于道德信仰根据的思想天才地猜测到了某种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5.
黄瑞英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50-56
信仰是人类对自己永恒的普遍本质的一种眷恋与回归,信仰对现实的超越性、对终极价值的指向性,表明信仰自身就具有道德价值特性。在道德活动中,信仰为道德的形成提供神圣的价值根基和运作动力,促进了个体将伦理普遍性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上升为主体。在一定意义上,信仰就是道德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长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7-11
人生信仰以人生观为基础并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道德信仰是对道德价值目标的认定,而其认定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体悟和思考过程;人生信仰的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人生价值的体悟和道德信仰的产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人生信仰与道德信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论信仰在道德提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从而制约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本文试从“信仰”这一视角,论述信仰对提升道德、促进道德建设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代训锋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蕴含着道德信仰的内容。社会和谐不单指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意味着人们对这种秩序的心悦诚服,并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心理上的和平与安宁。从物本角度来诠释和谐社会容易将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相混淆。和谐社会有外在和谐与内在和谐两个不同的层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级的持久的和谐。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弱化已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精神阻抗。 相似文献
9.
张希梅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1):98-100
道德信仰的生成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方面,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心理需要向道德意志和行为转化,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在道德教育中,主要应该纠正错误的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历练道德意志,同时将幸福观教育与道德信仰教育相结合,为道德信仰的形成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魏长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5):66-69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魏长领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1-15
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价值目标及其依据的笃信和服从,表现为"我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我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理想"两个道德基本问题.道德信仰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的广泛渗透性、高度自觉性、形上性、价值整合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建东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4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视野中的开放德育范式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宜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9-63
德育要实现真正转型,必须从总体上完成由封闭德育范式向开放德育范式的转换。文化视野中的开放德育范式坚持多元文化观,采取开发与整合的文化传承策略,具备超越与多样的文化功能。其基本特征是文化主体的丰富性、过程的创造性和目的的内在超越性。 相似文献
14.
论德育视阈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70-73
在全球金融风暴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德育视阂下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国外创业教育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完善教育制度体系,培养提高逆境商数,传授创业知识技能,促进创业教育实践,整体推进高校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长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109-115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56-458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汪玉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40-342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因整个社会在价值判断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迷惘,从而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社会道德调控弱化、道德评价失范、人际关系中道德协调空疏和价值上无根的道德教育等并广泛地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几乎每个人的生活。要克服当前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种种弊端并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主体性道德教育代表着一种与传统道德教育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文章还对主体性道德教育基本理念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出一些思考,以期能有利于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