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是时代进步的需求,也是发展的需要,大数据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金融渗透到了各个行业,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冲击。现代越来越多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动摇了原来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简单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那么2014年则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扩张和深入,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强。本文首先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探讨,分析其特征,并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在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以及信息中介这三个职能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越来越快。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正以其成本低、便捷、高效等突出的优势,改变着传统银行业的思维理念、经营规则和运行模式。本文在阐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及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最后从互联网金融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银行业务和经营模式,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崛起对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形成冲击,并向金融业的核心领域拓展。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增长,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也随之增加。下面本研究从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以及发展机遇入手,详细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以及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和金融产业深度融合、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产业从业务到组织均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聚焦金融科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为金融、风险管理与公司金融等领域,从互联网金融的维度对这些领域近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在提升金融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缓解长尾群体融资需求缺口等方面发挥了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其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信用风险、信息安全、金融监管等领域诸多问题的涌现。互联网金融跨学科的属性决定了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视角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一批新兴的金融产物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入广大民众的生活和视野之中,给传统金融带来不小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来袭,引起了社会大众对其发展的关注,同时也激起了不少的讨论。本文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带来的改变和互联网与金融的接轨方式,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进行的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已经因此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保证电商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模式,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金融,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有着越来越大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传统银行体制受到了冲击、急需革新,加速金融脱媒,创造了新的融资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金融机构盈利根基被削弱,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六个方面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并对从监管、行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技术三个角度对其做出了一定的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互联网消费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超前消费需求。文章首先阐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对其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其次分析现阶段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风险;最后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断发展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继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自由化之后的另一热点,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本质所在,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合理、高效的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金融服务。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于利用互联网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探索,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今天不断发展的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等,由此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着,互联网金融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的社会,互联网与金融必定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与监管思路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这对传统金融业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以下文章作者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殊属性与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哪些影响。作者提出了,为缓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带来的影响,传统金融机构要及时的更新发展理念,勇于创新,合理的利用互联网平台,争取达到互联网金融的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中国社会,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下催生了一批"类金融"的公司和业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飞速蚕食传统银行的业务领域,并逐步影响到未来商业银行的生存。借由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强力渗透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并以成本、时间上的巨大优势,向商业银行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尤其在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慢慢侵蚀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传统银行应如何应对?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进行分析,为传统银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层面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步它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科技技术的应用产品,而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互联网金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的迅速崛起对于我国的传统银行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由此,互联网金融就成了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之一。本文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和相关内容加以介绍并针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的传统银行的冲击提出自己的一些应对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和商业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和大数据金融方面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各具优势,应理性竞争,加强合作,以寻求基于共同利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字金融是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金融形态。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行为发生了变革,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势,探讨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的未来趋势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混合经营。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与金融支付方式,让一些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传统金融机构、传统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模式受到了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余额宝的实质,并且从中探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并根据目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研究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应用简便、支付快捷等特点,所以对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极大的威胁,大有取代传统金融模式的趋势。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进而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部分互联网企业凭借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的优势逐步渗透于我国的金融领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而如何调整自身经营模式与经营手段,以减少、避免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之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然后就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做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与措施,以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