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山先生认为民族道德 ,民族精神的兴衰关乎国运之兴衰 ,要建立一个能够与欧美强国并驾齐驱并驾乎其上的强中国 ,就必须恢复我们的民族精神 ,加强我们的民族道德建设。对于全体国民而言 ,要加强建设集合中外文化之精华的传统道德 ,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对于国民中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群体———党政官员而言 ,则还应加强“天下为公”“官为民仆”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山先生本人就是国民公仆的楷模。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实施党中央“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重大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伦理与宗教、政治、哲学融为一体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仁学则是儒家学说之核心。几千年来,儒家“仁爱”精神成为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文明进步发生重大作用。笔者认为挖掘并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之精华,对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德育工作,也将大有裨益。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爱国爱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仁”作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其有多方面的阐述并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而“仁”的核心是“爱人”,笔者以为,“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  相似文献   

3.
远在原始氏族时代,我们民族就有了社会公德萌芽,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道德教育的加强,社会公德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并且寄寓于社会共同道德或曰国民公德之中,通过“礼”“义”“公”“爱”等道德规范或道德概念表现出来。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公德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为了推进社会公德建设,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古代社会公德遗产,以丰富新道德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新民思想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新民思想阐发的民族国家观、集体主义观、国民教育观具有显著的历史进步性。新民思想民族国家观的人民性特征,启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新民思想集体主义观将“道德革命”作为“建群”的核心策略,启示当前应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体系建设,以道德引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民思想国民教育观将开展国民教育作为新民理想的实践路径,启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全方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法律与道德、思想道德建设与反“左”、发展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与道德建设等关系,进行了阐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要注意防“左”。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命题本身就蕴含着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是关系到祖国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也是全党、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 ,按照态度形成与转变规律的要求 ,进行科学的灌输 ,加强道德实践 ,注重良心中“三心”的培育 ,才能真正强化和保证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  相似文献   

8.
我院政治系主任杜汉生副教授的《中国精神》,于1998年10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精神》是“万国精神比较丛书’”中的一种。这套丛书,所涉及的都是“在当今世界上地位突出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民族”。丛书旨在探究这些国家的国民心理状态和民族活力──即国民精神,以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面镜子。而杜汉生副教授的《中国精神》,则可以说是我们站在镜子跟前的自我检视与自我解剖。《中国精神》,计两编六章二十六节。第一编标名“黄河之水天上来”,着重探讨中国精神的源流与演进,对中国精神的蕴育、萌生、显发、变…  相似文献   

9.
国家建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主题。建立富强文明的中国现代国家是严复的毕生追求。受英国自由主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根据对nation-state的不同理解,严复建设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取向,区别于民族主义叙事下的民族国家,而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国民国家意味。这种国民国家形态强调国民—国家的一体结构,即现代国家的生成和现代国民的创造在互动中同步进行。对于严复国民国家建设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通过三对范畴进行分析和理解,即:道德性的自由与非道德性的权利,儒家式“君子”与现代性“个体”,传统天下与现代国家。通过对严复个案的梳理与分析,可以为处理好当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提供理论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丰富内容及其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内容极其丰富,特征极其鲜明。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精神的各个方面,对于伸张人间正气、培育美好品行、陶冶高尚情操曾作出过不朽的历史贡献。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优秀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以“尚道”精神作为指导原则,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体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具有超历史、超地域等功能,这些基本特征表明了我国优秀传统道德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是社会文明的鲜明体现,是时代进步的衡量尺度,是民族复兴的恒久动力。要在全社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情况下,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关于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民族精神的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坚持以民族精神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用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谐文化化育人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产阶层的“冷漠”已成为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存在是我们民族(社会)凝聚力的一种缺损,是国民精神支柱的一种剥离。“冷漠”现象的形成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观的变迁、社会心理变化、人的精神追求等许多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消除中产阶层的“冷漠”应从如何理顺社会关系的失调入手。具体措施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道德法律化促进道德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予以突出强调。思想素质集中表现为一个民族及其每个成员的精神状态,品德修养和行为。不同时代对人民的思想道德会提出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高尚道德。然而,从目前我国思想道德状况看,陈旧落后思想观念严重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社会风尚倒退、爱国情感淡化等诸多问题存在。这就与时代要求产生了强烈反差。从这反差中我们不难看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大而言之 ,国家民族要富强 ;中而言之 ,企业事业要发展 ;小而言之 ,个人要立德、立功、立言 ,都必须有创造力才行。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民族、单位和个人 ,好比顽石一块 ,死水一潭 ,只会在平庸和停滞中走向衰亡。在世界风云激涌、生存竞争激烈、祖国兴衰系之时日的今天 ,作为人才苗圃的学校 ,从幼儿园到大学 ,都应该迫切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治军先治心兵法云 :“治军先治心”。按照古人“诚意、正心”之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治心”———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力有邪、正之分 ,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大类。孔夫子…  相似文献   

15.
“ 内圣外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圣外王"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活的灵魂."内圣"可比拟一个民族之精神、灵魂气质或整个国民之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文化精神素质;"外王"可谓表现于外之社会风气、社会国民士气及其开拓之国富民强、综合国力之景象.内圣化对于现代组织而言可谓一种深厚的组织内凝力、高度的自觉融合境界;组织的内质对应的外观将是一个有至高信誉、良好形象、创造惊人效益的强大实体.  相似文献   

16.
宋代道德理想主义的建构主要包括:以“心性之学”奠定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基础;以“心忧天下”确立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康国济民”构筑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家园;以清官政治彰显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格典范;以“希圣希贤”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旗帜。宋代道德理想主义对历史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理层面的影响,更是一种精神内核的引领。直至今天,它仍然是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共筑美丽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7.
钱穆认为,中国教育目的应该包括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三个循序递进却又彼此相通的层次。所谓做人,即做一个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而身心全面发展则以道德为核心与统帅。所谓做中国人,即我们应当具有“真切爱护国家民族”之心理;换言之,作为国家一成员,我们应当具有“立国精神”;作为民族一分子,我们应当具有“民族精神”。所谓做世界人,第一,我们应当在不忘本我的前提下努力向其他民族学习;第二,我们在关心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关心其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钱穆的上述思考,必将有助于当下中国教育目的之完善。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年,在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的诗文中,常有如此诚挚而又深沉的呼唤:“国魂乎!盍归来乎!”“吾中国国民之魂安在乎?”“中国之魂安在乎?”所谓国魂,亦称国民精神,即以后人们所热心讨论的国民性。当年梁启超曾对此词加以诠释:“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新民说》)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对国民人格的探索直接相承“五四”作家,他提出“新道家精神”,希望用它来“重造民族品德”。不论是对理想人格的模铸,还是对不健全人格的批判,沈从文探索国民人格的最终目的是:让国民获得健全人格,并进而达到中华民族重造和文化重建的目的。这是沈从文人格观念的独特性和积极意义之所在,它启示我们: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以民为主”,“主权在民”;“以官为仆”,破除官贵民贱的封建陈腐观念必仆应具有服务精神,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牺牲一己之利;要以“天下为公”,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等方面阐述了孙中山先生的公仆思想。进而分析了别、中山先生的公仆思想在当时社会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团,揭示了孙中山先生公仆思想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特别强调指出了孙中山先生的公仆思想对于执政党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和献身精神仍具有启迪和惜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