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红楼梦》虽是隐去了朝代背景的文学创作,但作者有意地在细微处透露真实的朝代背景。从其涉及官制的描写中,便可以看到许多清代官制的内容。以清代制度为本,挖掘《红楼梦》中所提官制的清代痕迹,可以深入到时代背景中更充分地理解其中人物的行止、选择、际遇以及时运命道。以《红楼梦》为例介绍解说清代官制,可以更形象呈现当时制度的具体形制、运作及实施效果。透过这种对《红楼梦》与清代官制的对照解析,既可以一定程度上令《红楼梦》回归其故事所处历史时空下的制度语境,又可以令已经流逝的清代制度获得一种具象的再现,更可以深切领会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进士是《红楼梦》的主要读者群,他们对《红楼梦》的阅读、改编、题咏及接受折射出清代文人精神生活的一个生动侧面,并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时尚。但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文人,他们对《红楼梦》的接受理解却是参差不齐的。由于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其中一些人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态度。  相似文献   

3.
清代私塾教育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私塾教育发展到清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这在长篇小说《红楼梦》中体现得较为全面。文章结合《红楼梦》中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情况 ,对清代私塾教育的概况及家塾、学馆、村塾、义塾等类别略作考证和介绍。同时 ,对《红楼梦》中所体现出的清代私塾教育的特点 ,诸如尊师择师的师道传统 ,科举仕途的培养目标 ,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教学内容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等都作了一定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清朝的"祭祀产业不入官"制度,使得祭祀财产在所有权方面的稳定性远远超过宗族名下的其他财产。《红楼梦》中的大家族在财产筹划时也往往利用了这一制度在祖茔附近购置"田庄房舍地亩",维持祭祀的同时还能实现家族财产的保值增值。文章在探析祭祀财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清代保护祭祀财产的原因,并对清代法律、民俗中与祭祀财产保护有关的制度进行了梳理,认为祭祀财产保护制度具有很大的政治、经济与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当前学界对《红楼梦》中诸如开篇预言叙事、诗词预言叙事、用梦境、谜语、讖语、谐音等预言叙事手法的论述,成果颇丰,但同时却忽略了《红楼梦》中的这些预言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文章就这两方面来再次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预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7.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9.
《通雅》一书的刊刻历经波折,最终由姚文燮完成。姚刻本在清代影响甚大。清代主要书目对《通雅》一书都进行了著录。从清代书目的著录来看在书名、卷数方面大体一致,在归类中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代以来有些书目在著录时将姚文燮与浮山此藏轩并著,这种著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当予纠正。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一书问世时恰逢北京乃至全国刻书的“盛世”。程伟元、高鹗二人搜集、整理、印刷120回本《红楼梦》客观上保护了《红楼梦》抄本免遭流散湮没之厄运,他们付出的努力是永远值得记忆的。毫无疑问,北京刻书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红楼梦》120回本的快速出版,同时刊印本的大量普及又促进了北京刻书业的进一步繁荣。刻本出现后,《红楼梦》成了畅销书,如同今人所说“红楼夺目红”。《红楼梦》的大普及引出“红学”的应运而生。据当代红学史家的研究,“红学”肇始于脂评,发展于嘉道。但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红学”一词当出现在同光年间。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高本《红楼梦》行世后,《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陈维昭 《南都学坛》2005,25(1):40-44
清代红学的价值关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元代以来大为流行的"警劝"文学传统,一是儒家正统的人格主义。前一种价值阐释主要表现为对《红楼梦》的家族与情痴这两大主题的关注,后一种价值阐释则表现在具体的人物道德评价上。  相似文献   

12.
毛晓阳 《南都学坛》2007,27(3):41-46
李彦彬《心太平室文存》中收录了19首咏红诗,迄今尚未被研究者所注意。这些咏红诗表现出作者对所咏的红楼女性充满了“悲金悼玉”的人道主义情怀。作为科举制度下的一名进士,李彦彬对《红楼梦》的理解尚有未被今人超越的地方。由此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在清代福州士大夫家庭中的广泛流布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一部大书 ,书中吸烟描写仅有两处 ,但《红楼梦》中贾府人物其实是吸烟的。书中没有对吸烟作太多描写 ,其中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弄清个中原因 ,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理解。  相似文献   

14.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世界"论涉及主题、主线、结构等许多范畴,它作为对作品叙述内容的整体审视与把握,有着颇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从传统的评点派到新红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论.两个世界论、三个世界论、多个世界论可作为其典型代表.这些"世界"论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层进演化,显示出努力挖掘<红楼梦>精髓的可贵探索.这些"世界"论的深层心理认知机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言意、虚实等哲学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与多维性.  相似文献   

16.
人物别名翻译对艺术形象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人物别名的翻译依赖于译者对文化背景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译者对别名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处理。文章以文学著作《红楼梦》杨宪益 戴乃迭译本为蓝本 ,探讨了其人物别名英译 ,分析了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 ,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旨在与读者共同寻求一条对人物别名翻译的完美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指示语进行语用研究之后,结果发现:第一,人称指示语中的对立型指示语包括平等型对立指示语与离情型对立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中的融合型指示语具有移情效果,有利于缩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第三,社会指示语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说话人的性格特点,更表明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与语用距离。第四,社会指示语中詈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19.
“家族传袭”与红楼“四仆”——读红偶录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华民族一向视家庭与家族为社会的基础,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族传袭"既是人生与生命的"绵延",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在《红楼梦》中,我们随处可见曹雪芹对自己家世的追忆和感慨,这既是血缘的"家族传袭",更是文化的"家族传承"。雪芹借焦大之口痛骂宁府,正是对造成家族衰败某一方面原因的愤激与痛惜的无意间的流露。通过赵嬷嬷与凤姐等人对话,把眼前的"省亲"与往日的"接驾"的家族记忆融合在一起。赖嬷嬷在与凤姐等人对话中,透露了曹家虽然有过昔日的显赫,但那骨子里的包衣"情结"依然长久地熔铸在"家族传袭"之中。在贾府其家族秩序由主人和以林之孝家的为代表的上等的奴仆们共同维护,形成了"超稳定"的家庭与家族。  相似文献   

20.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