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现地环境及生计活动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初步阐明当地农田及草地利用相互促进的土地利用机制,进而阐明该机制之产生与政府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该地牧民土地所有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表 1为两社区土地利用的数据。通过对表 1的计算 ,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 ,1 978— 1 995年间 ,在河里社区 ,只有 0 .6公顷的林地被开发成耕地 ;在瓦纳尼社区 ,只有 0 .6公顷 (应为 1 .6公顷———译者 )的沼泽被整治成可耕地。第二 ,河里社区“正在耕种的农田”面积占“全部农田”面积的比例明显增加 ,从 2 4%增至 45% ;而瓦纳尼社区这一比例的增长则较为平稳 ,从 59%增至 69%。这表明河里社区 1 995年土地的休耕时间比 1 978年缩短了一半 ,这与瓦纳尼社区土地根本不需要休耕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们可以断定 ,河里社区由于人口…  相似文献   

3.
扎呷 《西藏研究》2000,(2):1-12
一、土地制度(一 )寺院的土地和牲畜寺院分为一般寺庙和政教合一的大寺庙 ,其不同处是后者设有拉让。因此 ,这里分作寺庙和拉让两个部分来叙述。1 寺庙部分 一般寺庙的土地来源有 :信徒的布施、捐献地 ;僧尼的奉献地 ;占有或受赠的死绝户的遗地 ;当地最高领主的封赐地 ;寺庙初建时 ,由藏政府拨给的部分差地 ;差巴的投靠地 ;差巴因缺种子或其他原因无力经营而租给寺庙的土地 ;差巴因欠债抵押给寺庙的土地 ;寺庙利用权势 (如利用调解纠纷 ,强占当事人的土地 )或假证据、假账等 ,霸占差巴的土地 ;寺庙自行开垦的土地等多种。以上各种情况中 ,…  相似文献   

4.
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推进休牧还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他还强调,实行退耕还林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日趋加剧的现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根治水患的根本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从5亿增加到近l3亿。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全国大量高山陡坡、草地被开垦成耕地,全国陡坡耕地面积一度高达2.2亿多亩,1994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耕地达255万亩,其中变成流动…  相似文献   

5.
从贵阳乘车,沿湘黔公路东行,显示196公里的里程碑从车窗外掠过之后,一座崭新的城市迎面扑来。我心漾喜悦:凯里到了! “凯里”是苗语,意为开垦田园的地方。传说,远古时代,这里草茂林密,土地肥沃。迁徙来到这里的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披荆斩棘,拓荒创业,使这海拔  相似文献   

6.
高兰,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分成小聚落散居于宣光、安沛、太原、河北、富寿、永福等地,有2.3万多人,最大的聚居点在宣光。当高兰人刚刚移居到越南时,因必须在坡地生活,所以不得不经常移动,当原有土地地力耗尽时就去寻找新的坡地。他们渐渐集中到那些尚有许多荒地的地区,进行开垦,做成坡田。今天,几乎所有的高兰人都已过定居农耕生活。高兰人虽然移居到越南迄今已有300年上下,但他们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开垦不久的田地。他们的村寨与岱依人、侬人、越人的村庄交相错落。他们往往与山泽人、山由人毗邻而居,而后两个民族在文化、风俗习惯、故乡感情上都与高兰人颇为相近。在十八世纪黎贵惇的《见闻小录》中,曾把高兰人看作是宣光七种蛮人之一(第393页)。一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南端,毛乌素沙地的中部,有一个沙漠化土地占总面积97.9%的旗,这就是乌审旗。 乌审旗同风沙危害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晋日风沙肆虐、贫瘠荒凉的土地,如今林茂粮丰,六畜兴旺。 绿色屏障初具规模。以保护农田、草牧场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有防风固沙林190万亩,水土保持林82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通辽市近45 年降水、潜在蒸散及农田水分盈亏的变化,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在周期变化中具有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的稳定性增加,潜在蒸散波动上升。本世纪60 年代以来,春旱有所缓减,秋旱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9.
黄河小北干流(龙门至潼关)河道游荡性强,引发滩地的面积、位置、壤质等变化,导致山西、陕西两省沿河村庄的争斗。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部分河段采取了几何边界划分原则,放弃了“以河为界”的自然边界原则。沿河居民为了适应环境与土地的变动,面临着划分边界、界定产权的困难,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黄河滩地农田制度、土地所有权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十月人民公社,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哈拉吐拜草原上。它是自治区畜牧业生产战线上一面大寨式的先进旗帜,在今年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上受到了表扬。红十月人民公社拥有广阔而水草丰美的土地,除少部分为农田外,有六百多户社员  相似文献   

11.
八旗汉军是清朝社会中游移于旗与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主要探讨八旗汉军建制完成至乾隆皇帝令汉军出旗为民这一历史时期汉军的遭遇命运。汉军建制完成使得辽东汉人由明王朝统治下的边民变成为八旗体系中的旗人,乾隆时期允许汉军出旗为民又使得汉军获得了选择身份的自由。在清朝统治与八旗汉军身份变化的调控与制衡中,汉军来源于汉人以及清朝统治者始终与汉军保持着的疏离感使他们最终被政府所抛弃。汉军的出旗不仅有利于八旗制度和清代社会继续有序地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对汉军旗人身份认同中既依靠、利用,但又疑虑、排斥的趋向也得到了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3.
师帅 《西部蒙古论坛》2020,(1):25-35,125
清代新疆教育史是清代新疆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按时间维度可以梳理为新疆建省之前、新疆建省之后、清末新政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教育发展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成果能够基本呈现清代新疆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一些领域也有了深入研究。本文以目前研究状况为基础,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的特点,为清代新疆教育史提出了研究理论、研究视角等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5.
清准关系是康乾盛世时期最为敏感的藩部关系,直到乾隆二十年之前准噶尔汗国仍然傲然地屹立在清国的西北边陲,并且对西北蒙古、西藏、青海地区不时产生骚扰,发生威胁。清国在康乾盛世下是如何利用时机解决准噶尔汗国问题,如何防止分裂,完成民族的的统一大业,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它对我们今天的边部民族政策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就康乾盛世下的准部投诚人政策作一研究,研究康、雍、乾三代帝王是如何运用投诚人政策来为统一大业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十八九世纪,清朝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新疆进行了有目的的移民,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移民屯垦政策是中国中央政府上千年边疆政策的延续和扩展。在新疆的移民屯垦不仅稳固了清朝的统治也确保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移民实边也调整了南北疆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促使新疆主要民族的分布格局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7.
清土目职能由明代带兵、朝贡职能向清代"提唤"职能转换,不仅表明土目活跃于地方社会并参与地方事务,而且能够说它借助家族村社控制土司社会了。明朝时,土司区尚未完全形成朝廷、土司、家族村社三级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在明洪武年间处于发育期,基本以朝廷、土司的二级互动形式进行运动,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才形成蔚为大观的规模,并迅速转化为朝廷与家族村社之间二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西蝗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广西 65种方志资料 ,研究了该地区清代蝗灾的发生情况 ,纠正了正史中记载的不足 ,考察了清代广西两次蝗灾多发期、蝗灾区域分布和成因以及广西的治蝗措施等问题。并在文末对一些问题提出作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20.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大政方针 ,主要确立于清高宗乾隆以前 ,其中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和发展 ,也不乏自身的创新与尝试。本文以史实为基础 ,着重从清朝中央政府设立的具体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以及清朝统治者在西藏推行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以着力展现清朝中央政府对藏政策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