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赛 《学术探索》2007,(5):133-137
孔子的正名说是礼学,在先秦诸家名学中自开一派。其正礼乐、正刑法、正民风、正身、正言等正名思想,孔子的文学观来自于孔子正名说。后代学者所引论、阐发的孔子文学观,由于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很难代表孔子的原意。  相似文献   

2.
逻辑学具有最本质的求真功能,同时还具有延伸出来的求善功能。提出并强调逻辑的求善功能,有助于提高沟通交际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真正的逻辑精神,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思想方式的沟通;同时对于研究先秦逻辑思想也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正名”说是特定时势的产物 ,纯粹是政治伦理意义的 ,这也是由其目的、内容和原则所决定的。孔子“正名”说中运用的逻辑形式完全是出于立说行文的需要 ,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在自觉地创立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名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术界通常将名理解为名分、名实或名言等三类。这些说法各有不足。名指代某种价值观。正名说之意图在于框定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孔子“正名”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正名"说和"名分论"、"名实论"并无天生的关系。《论语》的"正名"之所以会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后人依据后代的"正名"观去臆测孔子,在名思想发展史进程中将孔子"正名"说从一个虚壳一步步充实成为一个实体。孔子"正名"的原义或许很简单,并不是要建立什么"名"的规范系统,而只是在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意识到了语言对政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注意并预见到了名之不确定性、暧昧性、随意性对政治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看到了语言在无法准确表意、或为人无法准确接受时会出现的政治后果,意识到了"名"作为明确是非、建立标准之手段对社会政治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孔子虽然提出了言语之不统一会导致政治的不统一,却没有贡献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恩来 《理论界》2010,(2):120-123
<正>"正名"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更准确地说,是孔子总结、认定的为政要件或"先手"。古往今来,这一主张虽颇受关注,几成"名学",但在具体内涵的理解上却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吸收了传统"正名"思想的合理内涵,形成了以"实为主"的有别于传统的以"名为主"的"正名"思想.毛泽东"正名"的方法主要有"变名符实"和"循名责实"两种;毛泽东的正名实践促进了哲学正名原则、逻辑正名原则、语言正名原则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墨辩》丰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逻辑思想,建立了较系统完善的逻辑思想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它对名的概念本质、正名的前提和原则以及划分和定义等正名方法做了创新性地探索。《墨辩》的正名思想对当代中国逻辑学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正名说一向被认为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重要思想,但是近代以来也有部分学者对这一点提出质疑,这就使得孔子思想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混乱。陈启云先生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相关怀疑进行了具体驳斥。不过,要想从根本上证成此说,还必须从《论语》的结集成书、正名说与名实说的区别、先秦的学术精神气质以及孔子的推论致思上做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2.
荀子正名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来 《理论界》2009,(5):122-123
管理规范是现代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荀子的正名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管理规范论思想.荀子认为正名能提供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评判标准,正名的基础在于人固有的认识本能与合理组织形式的存在,正名的方法有遵循传统、约定俗成等,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规范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14.
荀子较为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逻辑内涵,同时在其逻辑内涵上倾注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制名原则中逻辑性与社会文化性的统一,对"三惑"的逻辑批判与政治批判的统一,"正名"思想的求真与求善功能的统一。逻辑与文化的统一体现了荀子"正名"思想的显著特点,揭示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正名》主要阐述荀子的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但在阐述他的思想主张过程中已涉及到许多语言理论。我们认为,其中包括对语言的社会功用及语言规范的认识,对语言的任意性与社会性及其关系的认识,对词的产生、命名及分类的认识,对语言发展变化的认识等等。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语言研究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名是孔子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正式提出正名是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是年孔子自楚返卫,子路向他提出“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的问题,他回答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卫君即卫出公辄,当时他正与其父蒯聩为争夺卫国政权而兵戎相见。孔子的正名即针对这一事件而发。但正如谢良佐所说:“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此为先。”(《论语集注》卷七)谢良佐认为,孔子的正名不仅是针对卫国特殊国情而提出的政治措施,而且是一般政治原则,这是正确的。我们即把正名作为孔子提出的一般政治原则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准确区分名与实、指与物、名和谓的基础上,伍非百认为,"正名"中的"名"已经不再是具有静态特征的概念或语词,而是具有动态特征的"谓","正名"实质上就是"正谓".尽管如此,他还是明确地提出了兼名、别名二律来明确"名",以"唯谓"来实现"正谓",这对于中国名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灿新 《学术研究》2004,(12):86-89
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 主要是其仁爱主义、中和主义、尚义主义和等级主义精神。在这些伦理精神中, 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因此, 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就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我们只有区分其精华与糟粕, 汲取、改造其精华, 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伦理精神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在对正名的语义分析基础上 ,阐述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其一 ,在概念认识过程中强调内涵 ,但在思维过程中应用模糊语言 ;其二 ,在推理过程中强调整体化思维 ,但缺乏形式、系统化的逻辑构造 ;其三 ,在伦理化社会中法律权威性弱化 ,有法制而在思想意识中非法治。作者藉此提倡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变革 ,强调东西方思维方式融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张雁 《东岳论丛》2007,28(3):199-200
荀子对语言的认识和论述集中体现在《苟子.正名》中。《正名》涉及了语言的约定性与强制性、语言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语言的作用、语言的系统性等诸多问题,在理论的阐述上具有开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