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子》与《易传》是中国哲学"象"论的滥觞,也是中国诗学中意象理论的哲学起点。在意象营构的心理机制方面,《老子》崇尚返观内视的理性直观,《易传》强调外部"观取"的感性直观,而凡直观都关联审美想象。在意象营构的符号机制方面,两者都涉及了中国意象理论的基本命题,即"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大象"不为名言所订制,"辞"却是"易象"符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形成了辞象互动以尽意的局面。而无论"言不尽意"抑或"言中事隐",两种"象"都具有"以少总多"的特征。在"象"的价值论方面,两者有求"虚静"与尽人事的分歧。而两种"象"所蕴蓄的创造力,决定了中国诗学审美意象的精神内涵与审美风格,即生机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左传》、《国语》、《老子》与《易传》道论学说的比较分析,对《易传》道范畴的内客及特点作了初步的考察和梳理,肯定了《易传》道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易大传>论宇宙生成名异而实同.其异有二一是前者讲宇宙生成从道开始,后者从大一开始;二是两者表述不同.其同有三(1)都用数字表述宇宙生成;(2)都用阴阳对立表示天地万物对立;(3)<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皆讲和气生物,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美称的《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易传》蕴藏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具有发端和奠基作用。精巧深湛的《易传》美学思想包含着八个方面的内容:神妙万物的美本体论、精义入神的审美境界、贲无色也的艺术美境、旨远辞文的创作原则、其臭如兰的审美通感、美之至也的完关人格、修辞立诚的美在真情说和乐天知命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7.
《遂公■》是近年发现的重要青铜器,内有长篇铭文,记载了禹治理水土的事情。铭文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多与《易传》有关,例如中与四方、君王与父母、礼与美、心性与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8.
《老子》引文既是老子思想之源头,又构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世界,因而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老子》引文中的思想世界主要包括:道具有本原意味,是超越感知、不可认知的无限存在,道、物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面对人生困境要委曲求全,从而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身于世,要守柔处弱,不可逞强称雄;圣人为政天下,要无为而治,顺应民性,对他国谦下、示柔。《老子》引文中的思想世界与老子的思想世界十分相似,是老子的思想世界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老子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易传》继承和发扬了孔孟和《中庸》的性命思想,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一方面,《易传》把乾道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以阴阳论的方式来说明乾道如何下贯于人的生命中,成为人生命主体之本性;另一方面,《易传》又强调人要凭借此本性积极努力地做道德修养工夫,以把人之德性生命向上提升,进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并使人与天地三才鼎立,达到“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老子》对仁义道德和人类文化的否定蕴涵着对人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丰富的人学因素,体现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本主义精神、常德不离的社会人本主义精神和“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人本主义精神三个方面。从它纷然杂陈的思想枝叶中分离出这种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弥补当代中国人某些精神元素的缺乏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本体论带有根本性质和普遍意义的特征是诗本体的存在,即人与其对象在最本原状态中的心体开启.在纯粹的物我关系之中,诗本体本原地存在着的,但语言和经验最终成为诗本体的蒙蔽物,老子努力地驱除语言,拒斥经验,从而在本原上进行解蔽,溯本探源,使诗本体呈现.  相似文献   

13.
心理和谐是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老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和谐的指导原则、达成之道、价值取向、品格培养、修持方法等,对我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5.
在钱钟书求同式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对老子和黑格尔进行分析。分析认为,黑格尔以一切主体性的客观化实现为尺度,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被当作真正的起点;主体征服客体,化客体为自己是真正的终点。同时认为,老子以一切主体性的消解为成功回归的尺度,主体之执着被视作病态,以摆脱物累为起点,回到主客混融、物我不隔才是理想之所在。由此可见,钱钟书对二者所做的求同式比较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6.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有限政府理论主张以宪政制度来规定政府权力的作用范围和具体运作程序,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之合法性及其与社会的合理互动.但老子的有限政府思想在理论出发点和实现保障上与西方有限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倡导的是"有"与"无"对立统一的自然之道,而非"无为政治","安平太"构成了其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从上述政治观出发,老子主张建立一种遵循自然之道和守无、柔弱、知止诸原则的有限政府,这在政府的职责、权能、组织形式、领导者素质和管理行为等方面均有所表现,这是一种高效、有限的政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态美学勃然兴起,传统死寂的自然,因内在生命的充盈而成为活的形象,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它在为美学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受到很多质疑与否定.老子美学对自然生命本质的肯定,为论证和研究生态美学提供了一种极为深邃的理论源泉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衍《老》,一是为了拨正历来解《老》中的错误,还《老子》以本来面目;同时批评历史上因不善用《老子》而导致的祸乱。二是为了曝显《老子》之失,将它引导到儒家的正确方向上来。三是为了指出《老子》的优长之处,以与儒家大正中和之道会通。他的诠释和发挥着重于三个方面: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以气为中心的宇宙论,以守一主静为中心的修身治国论。通过对《老子》之旨的重新揭示,王夫之表达了他既批评佛老又吸取其合理思想充实儒家的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首先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道”。“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实际上也是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均是“弱者道之用”方法在治国、国际关系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基于哲学的分析,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