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象征表层结构的象征符号分别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主要的类型.而作为象征深层结构的象征意义则分别指涉人们在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等不同的意指对象. 相似文献
2.
从造型艺术的规律来看 ,点是造型的基础。一切造型艺术无不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运动与建构 ,从而表现事物的空间秩序。从总体的造型形态和点象的表现功能看 ,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表现类型 ,即写意的点象 ,象征的点象和装饰的点象。涌动的生命力和“一重化”的诗性思维 ,高度简阔的表现形式和意象化的倾向 ,使岩画作品有很强的写意精神。思维形式的变化 ,反映在岩画制作中 ,相应地就产生了象征性的造型方式 ,点在造型中的作用也就从写意走向象征。就点象在造型中的作用而言 ,意味着点象在岩画造型以纯粹的装饰作用的出现。中国岩画在发展过程中 ,点象的造型作用从写实到象征 ,最后归于形式化的装饰性。就表现形式而言 ,已达到高度的自觉 ;就形式美而言 ,已经实现了点的表现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玫瑰花园中的阴影》的象征手法和阶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4):69-70
《玫瑰花园中的阴影》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主题。小说中所突出的阶级主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本文针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5.
西方哲学传统中私人语言观是以"内在感觉"为基础的,维特根斯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上对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问题进行论述,这两个层面分别存在着"遵从规则"与"公共检验"的预设,这两种预设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谢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130-132+14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新兴的北方文化与保守的南方文化相冲突,这使得具有南方传统守旧思想的艾米丽难以接受,最终由于追求爱情时受阻而杀害了具有北方特征的爱人,并在古屋陪伴爱人的尸体度过了40年的故事。作者福克纳用简洁的笔触和动人的语言,成功地描写了一个衰败的南方贵族艾米丽·格利森小姐,在面对着无法阻挡的北方先进工业文明的侵入,勇于坚守南方文明,献出自己生命的悲惨故事。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运用多方位的视角及跳跃的思维,通过对分别代表当时美国南北方的艾米丽和恋人荷默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深刻展示了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披露。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十年,中国革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具有显著的特征和影像表现的模式化.母亲形象在影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母亲形象意义的表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和最常用到的是隐喻和象征.文章通过对这两种主要修辞手法的研究,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呈现的. 相似文献
8.
任何文本的审美张力都导源于言(文本)、意(创作主体意念)、物(客观世界)三者的意义错位而形成的意义间隙,"朦胧诗"正是这一诗学的具体体现.创作主体意念的突出与高扬表现了"朦胧诗"人对诗歌文本审美张力的重视,其所采用的一系列艺术手法使得他们有效而适度地调节并控制了文本、诗人意念、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意义间隙.其大量的成功之作在文本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达到充分的和谐,隐性意义的适度隐度隐循使得其作品获得了强大的审美张力,具有深厚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9.
象征社会属于神学阶段,人们凭借对形象的信仰理解世界;寓言社会属于道德伦理阶段,人们在诠释理念之下生存,但是又在试图寻找漏洞:规则既是规定性的又是解释性的;隐喻社会属于意识形态阶段,生存本身的可能性脱离意义被突出出来,只存在对死亡本身的畏惧。现代性社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寓言的内爆使得符号只能进行自我指涉。 相似文献
10.
霍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德语犹太女诗人希尔德·杜敏(Hilde Domin,1912-2006)1959年出版的诗集《一支玫瑰》(Nur eine Rose als Stütze)是其第二次生命的开篇之作。其题名诗《一支玫瑰》虽篇幅短小,却以强韧、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身陷纳粹迫害重重危机而不畏惧、不妥协、勇于抗争的“海燕”精神。玫瑰是其第二次生命的唯一支撑、鼎力支柱。“文本自明法”和“认知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是客观与主观、作者意图、文本形象、阐释者意愿等诸要素充分结合之道,有利于对诗歌进行全面、系统、重点透视剖析。因此,拟结合诗文《一支玫瑰》论证“文本自明法”和“认知与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诗文分析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而刻画杜敏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女性抗争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12.
许铁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5):70-72
象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自诞生伊始,就有了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客观事理和主观认识的习惯。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是以象征意象来暗示表现抽象的意义。艺术家将透过生活表面现象所领悟到的形而上哲思作为艺术表达的最高目的。作家们运用超实主义创作方法,精心营构出蕴义丰富的象征意象世界。20世纪是象征型艺术的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意性,这反映了西方精神危机下现代人的焦虑状态,也表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形而上探求。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隐喻与明喻之间区别的争论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隐喻和明喻差别很大,有学者认为隐喻是浓缩的明喻,也有学者认为明喻属于隐喻的一种。在此从修辞、认知和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隐喻和明喻之间的异同,旨在为进一步研究隐喻和明喻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剖析我国高校办学的功利性入手,通过对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文学功能的探讨,本文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建议,并试图以实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高校办学不可太过功利性,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学的这种"无用之用",英美文学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5.
16.
黄新图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102-106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理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理性学是20世纪中国学的结构性存在,有其客观的产生、发展、衍变过程。在审美形态上,非理性学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的感觉体验与哲理思辩的浑融结合,主题的超越性、深邃性相结合,以及玄学色彩等;在艺术表现上,则是象征与隐喻的成功利用,隐喻成为非理性学的本体性审美构成。 相似文献
18.
王华婷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6-39
当前社会文化形式多样,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交互影响,同其一脉相承的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尽管共同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各自文化特点的不同,两者一般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所以,在其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会出现或冲突、或交融的现象。二者不同的意义世界,要求重视教师和学生各自个体文化的差异性和他们不同于彼此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关注他们之间密切的人际互动。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独特的教学方式,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文化互动,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对比方法分化副词“可”的语义,建立起不同层级的语义框架:“可1”与“可2”显示顺承与逆承的对立,“可21”与“可22”显示“弱式转折”与“强式转折”的区别,“可211”与“可212”显示“隐性对比”与“显性对比”的不同,“可221”与“可222”显示“隐性转折”与“显性转折”的不同。最后通过语义特征和焦点理论分析了它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