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文化蓝皮书》是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由黑龙江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填补地方专题研究空白的一部很具科学性、权威性的"皮书".是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描述、统计,更注重于对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体制、市场的评估和分析,探寻符合黑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体现出龙江学人对黑龙江文化--文化产业独特的考量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与动力,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持与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于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创新"四大精神"认同的内容和载体、完善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学校黑龙江"四大精神"文化认同教育、培育黑龙江全面振兴的后备力量等方面来强化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3.
<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的出版是黑龙江区域文化建设史上的盛举,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次强力充实.其盘点黑龙江文学实绩,标定北大荒精神内涵,最终确认这方水土为汉语文学重要的栖息地,极大地完善了黑龙江文学的理论体系,对本土阅读和创作具有深远的认识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激励着龙江儿女攻坚克难、奋发有为.释放大庆精神优势、助推龙江振兴发展,必须强化忠诚担当,助推龙江振兴发展政治生态建设;强化育人铸魂,助推龙江振兴发展思想文化引领;强化创新超越,助推龙江振兴发展不竭动力驱动;强化严实精准,助推龙江振兴发展优良作风保障;强化激励奋进,助推龙江振兴发展强大精神支撑;强化开放包容,助推龙江振兴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丰富的地域性呈现出的不同审美取向,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地域艺术的瑰宝。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黑龙江铸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白山黑水文化艺术、赫哲族文化艺术、萨满文化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和剪纸艺术。针对黑龙江地域艺术进行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对黑龙江传统地域艺术文化及其传递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无论是老龄化发展速度还是老年人口占比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对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如何有效降低老龄化给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提高龙江全体老年人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实现幸福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应对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红飞 《江淮论坛》2013,(6):167-17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断裂的危险,这给民族认同带来了巨大冲击,原有的认同基础已无法完全有效。现代民俗艺术因其民俗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凭其传承性、社会性和象征性而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克服各自单独作为认同基础时的缺陷。在民族认同的视阈下,正视和解决现代民俗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民俗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尤其是整合城市民俗和农村民俗共同的民族精神资源,无论是对艺术的民族性、大众性的传承和弘扬,还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塑造,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高建磊 《南方论刊》2014,(12):90-92
通过厘清佛山龙舟民俗这一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样态,分析认为:佛山龙舟民俗的节令性区间逐渐延展,固守着一定的传统仪式,群体参与动机凸显在追求身份认同上,存在着现实冲突与追求异化,提出佛山龙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以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传承发展,并提出了佛山龙舟民俗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人的地域文化性格特征及其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庙会民俗传承形态是庙会民俗表现形式及其功利性目标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庙会民俗事象及其内涵和功能的变化。仔细辨识、分析庙会民俗事象的变化,发现庙会民俗的传承形态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庙会民俗事象的"消失"、"消长"、"更替"和"泛化"等。对庙会民俗传承形态的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把握庙会民俗的传承规律及庙会民俗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中心城市和交通商贸重镇是"龙江丝路带"战略的重要节点.打造黄金节点城市,这是构建"龙江丝路带"战略的本质要求和切入点.以大庆市为例,在研判其发展机遇和解析其作为"龙江丝路带"战略节点城市功能的基础上,从坚持文化先行、发展大数据信息技术、内外兼修、科技引领、人才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等层面给出了如何将大庆市打造成"龙江丝路带"战略中的黄金节点城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劳动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既有实用价值也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劳动号子的传承研究,主要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缺失,得以展示的民俗生活的脱离,及其艺术表现和文化审美接受的差异这些劳动号子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为切入点反对“盲目”传承.从艺术本质、艺术元素、精神内涵方面提出了更加理性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方面的探析研究,力求揭示此类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及生存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于1995年11月1日召开了“世纪之交的龙江发展”研讨会。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的负责同志,省科委、省婚姻家庭研究所省青少年研究所、省性学研究所以及院内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世纪之交给黑龙江发展提供了什么;二是世纪之交与黑龙江经济、科技发展;三是世纪之交与黑龙江社会、文化问题。 与会者认为,“世纪之交”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现在正处在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将更加鲜明;经济因素日益成为国际关系和民族兴衰荣辱的决定性因素,高科技的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更加明显;经济发展市场化、市场发展国际化趋势更加突出。世纪之交给黑龙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黑龙江与周边国家关系融洽,有一个和平  相似文献   

15.
李倩 《江汉论坛》2001,(12):44-46
楚人招魂的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意向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性色彩.楚人招魂的传承性、民俗性特征较为鲜明,是楚巫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积淀丰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俗意义突出,审美与欣赏功能独具特色。回族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问题,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前,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较紧迫和艰巨,对此,应完善政策机制,推广民俗庆典活动,实施高校本土化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徐胤嫣 《晋阳学刊》2022,(2):130-133
始建于1756年的山西乔家大院,继承和发展了晋派建筑艺术文化,是晋派建筑艺术文化的极高成就。乔家大院建筑雄浑巍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筑风格古朴雅致,是传统儒家礼乐传家伦理观的继承与发扬。建筑布局大气细腻,表现了传统民俗中刚柔并济的审美观。建筑装饰飞跃灵动,昂然有生气,是道家自然创造观的继承与发扬。乔家大院既保存了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又推动了实用建筑文化的发展,加速了人本建筑文化的进步,在推动晋派建筑艺术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十朝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使南京人的性格和民俗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崇文重教、朗健率直、豁达包容、重义轻利、质朴敦厚.南京民俗作为乡土史志的资料,城市文化的符号,地域性格的窗口和发展再创的基石而显现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