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美育研究要取得新的成绩,必须以人生论为逻辑起点,并努力实现作为"教育价值观"取向的美育和作为独立成分的美育的有机融合.最近十几年来,当代中国美育研究呈现出内容实践化、视野扩大化、方法科学化的趋势.美育研究面临的的主要课题有美育的本质问题、培养"生活的艺术家"问题、促进创造力发展的问题、脑功能开发问题、美育具体实践问题、大众审美文化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周宪 《江海学刊》2023,(1):237-245
美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和教育工程,在中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历程中,美育扮演了不可小觑的重要角色。美育虽然有其久远历史和启蒙运动的现代建构,但美育的当代性已成为重新反思美育的现实语境。美育不是表面性美化修饰,也不是浅层的艺术欣赏,而是通过审美精神的塑造引导人向美而生。如果说向美而生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那么,美育必须从审美素养的提升,走向更高的人文教养的涵育。面对当下现实社会的诸多困境和难题,着力探索美育特有的审美赋能作用已变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潘雁飞 《兰州学刊》2005,(5):272-274
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人离不开美育,审美情趣与审美想象的培养成功与否,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古典文艺教育中遵循美育规律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想象便是最切实际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美学要想有所作为,主动创造一个文化间自由交锋的理论平台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中国当代美学表现出来的或许并非"失语症",而是一种患得患失的"失语恐慌症"。教育的真义在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美育的参与,美育因此理应成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倚仗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面对这个崇尚物质享受的世界,蔡元培以美育陶养情感,进而带动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路才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论美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冬玲 《云梦学刊》2008,29(4):121-123
美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美能导善,塑造完美人格;美能启智,培养创新思维;美能怡情,提升生活品味.美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造就一代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并非纯粹的理论建构,其思考路向和问题设定都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问题紧密相关,把美的情感教育落实于具体的"立人"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追求和现实针对性。作为系统的理论建构,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又融合着中西美育思想的精华,在借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传统的同时,又沿着西方哲学固有的传统思路,以"知、情、意"对应"真、美、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美育理论与席勒、康德、卢梭和尼采等人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对于感性、生命、情感,人的个体存在价值及其意义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应用文献资料和教学研究等方法,对艺术体育的美育和德育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艺术体育是未来体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对削弱竞技体育异化所带来的体育腐败、对更好地促进人类审美情感和道德健康等,有着重要的价值。艺术体育在谋求人的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它通过"体美交融"的方式达到"以美启德"的目的,在发展人的运动天赋与审美情感过程中,实现人的"德艺双馨"与德才兼备,促进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美涵盖着真善,通过审美,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中积淀的美好情感和理想形成了共鸣,在这种和谐状态中,人的智力和道德必得以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审美教育远远滞后于学科教育和道德教育,从而产生许多弊端,最终制约了青少年智育、德育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是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的,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需要。英语美育是根据新世纪对英语教育的要求,也是根据大学美育的性质、目标而提出来的。英语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英语教学必须包含英语美育的因素。英语中无处不存在着美,英语的语言美、英语知识的综合美、艺术形象美、英语的教学美。英语美育的实施符合"刺激——反应"学习理论、"驱力还原"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指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自由和超越的生命精神、和谐共融的生命关系以及具有审美意味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特征的高校整体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维护人性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审美文化应当通过树立大美育观、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发掘校园主客体的审美潜能等途径来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14.
侯健 《兰州学刊》2002,(2):75-76,61
党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把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于美,以美储德,这无疑对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别具一格的生活美育家、大众美育家,他的生活美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直接源于杜威,又在理论本土化改造中超越了杜威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陶行知重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将审美教育生活化,主张在广阔的生活中面向大众实施美育。他的生活美育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手段和艺术形式,而是建立在全部的生活实践之上,贯穿在所有的生活审美经验之中。他将生活、教育与艺术置于审美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指出三者在审美维度上的关系之美,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为美育内核,通过"培植向上的生活力"最终实现"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美育目的。  相似文献   

17.
廖敏晴 《南方论刊》2022,(11):95-96+99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的重要内容,将美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功能,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发挥着其它学科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课本的美育潜力,陶冶学生的语言审美情操,学会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代绪宇 《学术探索》2001,(Z1):95-96
对干部进行"三讲"和"三个代表"的政治学习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于部进行长期的美育教育,用美的文学作品去感染和激励干部,陶冶他们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增加真善美的感情,完美领导形象.由于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和文艺理论文化化、政治化等特性,干部通过阅读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不仅能够达到消遗性和审美性的日的,还能够达到了解人和社会,完善领导艺术,完美领导形象,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等实用性目的.因此,对于部进行"寓教于乐"的功夫在管理之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有其必然性和应然性,危机与希望共存.世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泛化的合理性发展需求没有消除消费意识形态下的意义匮乏与价值消解,中国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妥协,都对审美丈化的发展与转型有所规约.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如何才能其道大光,是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主流话语以及"心灵的美的形式"最恰切的考验和诠释.  相似文献   

20.
西方美学、审美教育与生态美学——曾繁仁教授学术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曾繁仁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由衷喜爱和有一股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因此大学毕业后就毅然步入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组成部分的美学与文艺学的学术殿堂。他认为,对西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对西方美学进行必要的学术借鉴。这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将一切美学现象都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而且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批判地继承与洋为中用的方针。西方美学有其特殊的思想智慧,对于建设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意义重大。他还认为,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审美教育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培养学会审美地生存的一代新人,使之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自然与自身。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使美育成为我国新世纪极为重要的人才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作为人文学科主要凭借的是人文学科的"个体经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曾先生还认为,当代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文明转变到"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改造转变到共生友好,因此生态美学观的产生就成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他进行生态美学观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