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英 《老人世界》2014,(10):1-1
人人都有家乡,人人也都有乡愁。我从事写作二十多年,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11部,主编图书20部,所写的事儿,所写的人,都没有离开可爱的家乡。爱家乡,写家乡,成为我写作生涯中的永恒。特别是2004年退休后,写家乡名人,写家乡之情更强烈。  相似文献   

2.
陶冶 《老年人》2008,(1):18-19
柯蓝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曾创作出《洋铁桶的故事》、《风满潇湘》等著名作品。他1920年出生于长沙县江背镇五美村,少年时便投身革命,解放后曾担任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华东作协秘书长等职。作为家乡人,我有幸与他交往了多年,在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革命激情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着恋之情。  相似文献   

3.
回忆生活比生活的当时更隽永,更有深味。一张照片、一首歌曲、一件纪念品……在生活的当时可能感到很平常,当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再拿来品味一番,犹如与久别重逢的朋友剪烛夜话,会感到无比亲切真挚,也会勾起对往事无尽的遐思,尽享那人生旅途上难以言说的况味。 闲暇时整理相册,两张年代不同而人物相同的照片,给我以无尽的甘甜回味。 第一张照片摄于1980年3月。自左至右为:何昌贵、李敬忠、王胜华与我。记得当时春寒料峭,棉装在身。敬忠因要后程回四川家乡探亲,换上了单军装。昌贵由部队驻地到机关来办公事。四人聚首,兼为…  相似文献   

4.
《女性天地》2011,(2):64-64
我是湖南一家制衣公司的女工。公司为树立形象、培养员工热爱公司的意识并激发工作热情,于半个月前印刷、发行了一种彩色宣传单,所有员工人手一份。我收到后,发现封面是我在公司门口的照片。该照片是我在一次上班前,即兴让一位同事拍摄的。由于公司使用前并未征得我同意,我便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5.
曾三乡情     
曾三乡情郑范平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青年时期即更名改籍(原名曾海云),告别双亲,投身革命,几十年问很少回家乡探望,但老人家关心、思恋家乡之情,众口称颂,感人至深。每当见到出差北京的益阳同志或来京探望他的故乡亲人,曾老总是格外高兴,那亲切的话语,地...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一间低矮的泥土房里,住着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叫杨景林。不久前,老人把他50年前在中央机关做通讯员时珍藏的几十幅照片公诸于世,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兴趣。其中,陈毅、刘伯承、粟裕等人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合影,以及乔冠华与朝鲜南日大将在板门店谈判胜利后的合影的原版照片,已由老人亲手送到了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吴碧樵看到照片,惊喜万分,连声说:“太珍贵了,太珍贵了,想不到还存有这样的照片。”珍贵的历史照片,唤醒了人们对那逝去岁月的记忆。1947年5月,18岁的杨景林在家乡呼兰县城…  相似文献   

7.
敬老情孜孜奉献意切切永兴县城郊乡灵坎村84岁的孤老欧阳章的门前突然鞭炮喧天。人们围过来一看,原来是县毛巾厂工人陈靖环给这位孤老拜年来了。陈靖环与欧阳章非亲非故。1992年7月25日,他得知欧阳章夫妇生活困难,当天便带着20元钱和苹果、奶粉等物登门看望...  相似文献   

8.
尹家民 《老年世界》2011,(11):10-11
十大元帅回归故里,次数都不多。少回去或不回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元帅,在乡情这一点上,他们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感,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坎坷,对家乡总是充满了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藏书     
梅桑榆 《老年人》2009,(5):50-50
我住北京多年,寂寞时常忆及家乡的一些好友和旧事。但最常念及的,还是我旧居中的那些藏书:我自1997年离开家乡后,那些书便与我长期“分居”,终年寂寞地留守在旧居的书房中。每当我写作时欲参考某本书,或想起某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段落,欲加查阅引用时,而那本书却在远隔千里的旧居的书房里,便怅然叹息:人书不知何日才能团聚。  相似文献   

10.
张骥良  吴晔 《老年人》2004,(9):23-24
萧纪龙,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党委书记,开国大将萧劲光最小的儿子。一个晴朗的日子,他在办公室向笔者讲起了父亲萧劲光的故事——我从出生到1968年,也就是在离开北京当兵之前,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与我的4个哥哥相比,父亲对我特别疼爱。父亲到外地休养,只要赶上我放寒暑假,总  相似文献   

11.
石海 《老年人》2014,(5):34-35
正开国大将萧劲光1903年出生于长沙。在他60年的革命生涯中,前30年征战南北求解放,后30年主持海军搞建设,功勋卓著,经历传奇。两度赴苏求学的军事家萧劲光是开国将帅里唯一两度赴苏俄学习军事、最早获得正规军事学历的将领,毛泽东为此称赞他是"我党科班出身的第一个学军事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2.
吴殿卿 《老年人》2003,(8):34-35
每年新春佳节,全国上下都要轰轰烈烈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这已经成为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当年提出“双拥”口号的不是别人,而是湘籍大将萧劲光。那时,党中央在延安。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后,为了保卫陕甘宁根据地,党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又称主任)。萧劲光上任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部圆满地完成了“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中央,巩固与扩大留守部队”,以及为抗日前线培养干部、积蓄干部的任务,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相似文献   

13.
梅子  刷刷 《现代妇女》2008,(9):39-40
寻找属于你的绿洲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有一位青年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吧,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相似文献   

14.
深圳警备区原副司令员李元成,9年前便开始自筹资金为家乡湖南桃源县刘炎村修路。退休后,他放弃沿海城市安逸、清静的生活,回乡当“农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了村官后,他靠拉赞助、找项目,把家乡刘炎村这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建成了一个拥有现代生活水准、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的新农村典范。  相似文献   

15.
家乡的土炕     
汪洋 《老年世界》2013,(17):25-25
离别生我养我的家乡二十年了,“乡音未改鬓毛衰”,但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小米、土豆……家乡的人文习俗至今使我难以忘怀,特别是家乡的土炕,每当三九严寒的冬天、每当北风呼啸的夜晚、每当睡在发凉的木床上……我便想起了当年热乎乎的土炕。  相似文献   

16.
郭清彬 《老年人》2005,(5):39-39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陈列着一张珍贵的照片———一群青年人英姿勃发,神色坚毅地簇拥在一起。照片上的青年人就是当年步行三千里奔赴延安的湖南省华容县东山中学的师生。事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春,共产党员朱婴受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的派遣,从上海回到家乡  相似文献   

17.
章蕴大姐回乡记胡道明去年10月25日,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纪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章蕴老大姐不幸病逝。追忆她一生的光辉历程,10多年前回家乡视察的情景令人记忆犹新。那是1983年元月,她不顾年迈体弱,怀着浓烈的思乡深情,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相似文献   

18.
关邑 《老年世界》2011,(2):17-17
大概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有了情。当你在某一天离开这个世界时,这伴你的情,又化作了另外一种形式,让依然在世上奔波忙碌的人不时思你、念你、忆你,生生死死,纠结在一起,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话剧。  相似文献   

19.
曲燕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模特,她的摄影艺术照片频繁出现在国内各类时尚杂志中。久别家乡,曲燕非常惦念自己的母亲,可是当母亲特意来京探望她时,她却精神失常了……  相似文献   

20.
母亲不识字     
母亲不识字文/温亮浩终是没有给母亲写过信。母亲不识字,我只能把心灵深处的思念和记挂写进日记。因为,我不想把发自肺腑的心灵之音由村里那位从私塾走出的乡亲生硬地解释给母亲,为了免去母亲对我的牵挂,我隔段时间便给母亲寄一张照片──我企盼母亲从照片中读出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