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发展的和谐,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而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与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不和谐状态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决定未来的年轻一代的发展上,对于青年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国家党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党的重点狠抓对象,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和谐社会就是需要社会中的各个要素、组成部分之间一种和谐的状态,不仅仅是狭义的社会和谐,同时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要和谐,而高校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指南,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指向。具体地说,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第一要务,而社会和谐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正确和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建国 《职业时空》2009,5(3):128-129
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运行、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要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一经提出,这个多角度的问题很快就成了社会的焦点。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实现人的价值的自我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在阐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基础上,论述了积极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2004年9月19日,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教育问题。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大等社会现实,建设和谐社会必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人格的和谐完善和素质的全面的提高,因而素质教育怎样更好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我国在"十二五"发展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和谐的经济关系与和谐的政治制度,而且更需要社会成员和谐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氛围之下,党和政府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几千年和谐思想文化基础上一次重大的思想超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治国理政方略。正确理解和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意蕴,对于当下中国的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为什么要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是人们理想的生活环境,因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是我国当前的第一要务,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建设的良好环境。和谐社会需要建设,也是因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和谐,经济与社会的许多矛盾与问题屡见不鲜。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不等于无差别境界,但是,也绝不能是矛盾重重和充满严重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徐雷  陆晓花 《职业时空》2008,4(1):14-15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中,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环节和根本前提。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身心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我国有13亿人口,分布在4亿个家庭中间。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就是尊老爱幼。  相似文献   

14.
崔金玲 《现代交际》2012,(6):225-226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每一代人的参与,而在社会各年龄层次的群体中,最应该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群体是青少年群体。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更是离不开具备节约意识的青少年这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发展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两个基本视角:一是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基本内容、基本目标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实践;二是探讨社会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有效机制,预防和消除社会隐患,达到和谐社会。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存在的社会风险及其发展趋势,提出创新社会风险的控制机制,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邢亚文 《职业时空》2008,4(3):87-87
社会与时俱进,文明继往开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图书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文明服务则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陈玉娟 《现代妇女》2014,(6):129-129
"无讼"思想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我国法制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讼"思想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国同构的国家体制以及"亲亲、尊尊"的儒家思想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无讼"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内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无讼"思想中的重视道德教化、重视调解息讼,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及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统一战线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统一战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素。在各种功能相互促进的多样性统一中,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素。事实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我国社会就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忽视统一战线的作用,我国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1世纪初,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因此,经济法也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结合前人研究,从经济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法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经济法保障了和谐社会的稳定三个方面论述了经济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