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张艳镕在2008年6月30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马克思曾提出一系列有关哲学理解的命题,透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关怀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2.哲学是“非常懂得生活”并为现世提供智慧的“生活哲学”。马克思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3.
从柏拉图理念的本质论超越方式到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概念论超越方式,以及到马克思的实践论超越方式的发展,表明哲学重新整合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元对立,并在现实的此岸世界确立人的超越主体地位,表达哲学对人的超越本性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表征哲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时代反思和自由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在科学说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关系时,相应地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功能,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功能。作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历史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同时还应是一种预见的未来哲学,它对未来的钟情和向往是它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核必然要萌生和展现出来的一个斩不断的“情结”“未来情结”。本文从可能世界、目的世界、对象世界和理想世界四个界面,阐述马克思历史哲学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构想,揭示其“未来情结”的秘密所在,说明其社会预见性认识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所观察到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开场图景。在阐述马克思“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命题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保持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又同时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现的惟一理论形态,而“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奠基性概念和核心范畴.“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诸多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转变,从发展历程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由“抽象的人”的学说到“现实的 人”的学说的转变;从解释原则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单一的人道尺度”到“人道尺度和历史尺度统一”的转 变;从总体性质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由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关注世界政治问题”是马克思共同体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共同体4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理论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维度,内在契合了关乎人、人与人的联结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世界政治内容。马克思共同体形态理论蕴含的深刻政治意蕴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脉络、洞察当下世界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提供了思想资源,为世界政治传统融合、世界政治逻辑超越、世界政治结构调试与世界政治体系重组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在于 :作为主体的人是思维着的精神 ,方法即为“从概念自身发展出的必然过程” ,意识的诸形态既实现自身也自我消解 ,以及辩证法是基于本体论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作为非本体论的辩证的叙述方法植根于社会历史范域 ,凸显“死和爱是否定辩证法的神话”及特殊规定性的全部关系 ,而且 ,与黑格尔的理解了的世界才是现实世界不同 ,马克思强调对象化的东西即为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