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关于注释的表述原则 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学、训诂学、考证学等。课文中众多注释,一般又不出自一人之手。如果对注释的表述没有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注释就会处于一种不统一的混乱状态,因而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从教学实践看,目前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表述,就缺少这样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存在着语法有误、释义不准、口语与文言并存等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摆正注释在课本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深入掌握课文内容,便于学生自学。由于注释还包括题解,因而还有助于学生审题。所以,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对教材中的注释都应该很好地重视它、利用它、研究它。这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3.
"翔集"即"时飞时停","游泳"即"时浮时沉","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必"即"如果、果真";"随"即"轻易、随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来织布的一种植物;"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进平技"即"进于技";"结发"当释为"成婚、结婚";"愁思"乃同义复词,即"悲伤、忧愁";"过"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当释为"罢舞"。  相似文献   

4.
“先人”即“先代”;“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区区”当释为“款诚,忠爱”,“随”即“轻易,随便”;“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当释为“大腿上的肌肉;“过”即“探望,看望”之意;“踬踣者”即“跌倒的人”,引申为“死去的人”或“牺牲的人”,严妆”属同义并列,即“穿着打扮”之意:“德”为动词,“感恩,感激,感德”之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中学语文编写中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即脱离学生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忽视学生知识结构;文言文比重过大;时效性不强。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孔雀东南飞》注释,一般精当简明,但也有个别地方似觉不确或有误,这里提出来,希望共同讨论。一、“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后一句注:婆婆还是嫌我织得太慢。按:这里“故”译“还是”,虽有文字根据,但此句用此义解不当。句子中用“还是”,是说明这种意思:前后两种情况相比,没有变化。可是这里没有这个意思,这里不是说,以前怎样现在仍然怎样。应该说  相似文献   

7.
现用初级中学课本《英语》第三册,第六课The Moving Blackboard的注释五(P.55)是这样解释的:“Then he started to word on it.接着他开始演算那道数学题.on是介词,‘从事(某工作)’的意思.work on在这里可译作‘演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按注释者的意思,work on是个短语动词,当“演算”讲,it指“那道数学题.”  相似文献   

8.
一释“一盏寒泉荐秋菊”“荐”在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中凡两见。一见于第一册刘鹗《大明湖》中“(古水仙祠)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一见于第七册鲁迅《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句.编者对这两处“荐”均注为“献给”,笔者以为对前者也注为“献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卫风·氓》中的“氓”应为“自他归往之民”,即外来移民,《诗经·小雅·采薇》中“不遑启居,严狁之故”中的“启居”。其义应为作息,即过正常生活,徐本《大学语文》文选中的两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其中“赞”字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一)释“赞”为“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采用此说.(二)释“赞”为“介绍”.《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为:“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  相似文献   

11.
王伯祥先生选注《史记选》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初版),选取原著一百三十篇当中思想性、艺术性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二十篇,加以详审注释,简明考证,为我们学习这部煌煌巨著树立起一个阶梯。二十年来,几次重印,流传较广,影响甚大,后学深获教益。这里仅就书中若干注释提出质疑,并请同志们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专业学习,前些日子我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杜甫诗选》(虞行辑注),在获得不少知识的同时,对其中的注释问题有些不同的看法,现采用漫谈的形式提出来,以就教于本书的编注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荀子《劝学》中“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无无祸”二句,历来注释纷纭,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我在教学中,翻阅了有关选本,发现各家注释与原意有一定距,现择录部分,以便就教于专家学者。 唐·杨《苟子注》:“为学则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则自无祸,故福莫长焉。”意谓人如求学,则将受到学问的熏陶而气质有所改变,等到修养极高,自然达到人所不能窥测的神明境界;人如修身,自能远祸,远祸即是最大的幸福(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451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神,是指精神修养。道,指圣贤之道。化,变化,起变化。化道,等于说化于道  相似文献   

14.
一、 “踵”的注释的质疑。 《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一册)注:“踵,追逐”。注释不准确。 1、查字典,本意是“脚后跟”,形声字。没有“逐”的意项。 2、前文有“蹑”、“登”,可想“踵”与它们之间不是同义定是近义了,可谓互文。 3、先是“蹑”,“继”而“登”、“近”来“踵”。这“踵”字无论引伸还是本义都不会与“追逐”不相“径庭”。 因此,“踵”在这里应理解为“登”、“踏”、“踩”,为体现文意贯通和用词准确、词语丰富,应注为“踏”,或“征服”。 二、“镂”的注释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文文质兼美,但注释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粗加归类,可分成五个方面:一、注释完全错误一、注释不够精确;三、注释不够完善;四、当注示注位。不当注而注。  相似文献   

16.
一、指南录后序。 课本注:“这是诗集《指南录》自序后面的一篇序文。……指南,向着南方。” 按:如果把“指南”单单根据字面意思讲成“向着南方”,当然没有错;如果把“指南”的含义再提高一步来认识,正确地表达文天祥热爱祖国的思想,我认为是必要的。而要提高对“指南”含义的认识,也不能任意地去解释,也必须从文天祥本身具有的思想境界去理解它。读文天祥《指南录》诗集中之《扬子江》诗有云: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相似文献   

1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必不得已而去”中“而”字,高等师范院校协编教材《古代汉语》(下册、17页)的解释是:“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对于这种解释,我持有异议,现提出来,以求教于众。 根据上文可知,子贡是在孔子提出三种治政方法后,以假设语气提问的。即是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是一个假设疑问句。倘若把“而”译作假设连词“如果”,那么,“而”应管全句。事实上,“而”表假设关系,是管不住状语“不得已”的。其次,古汉语中,“而”表假设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相似文献   

18.
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围历史文选》(以下简称《文选》),被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历史系选作教材。周先生逝世后,三版修订本也已发行多年,对“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三版前言》),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注释不够准确。今不揣鄙陋,提出商榷,并求教于方家。一、唯九月,王在宗周,命孟。(《大孟鼎铭》)[注]唯九月:唯,语助词,用在  相似文献   

19.
“欣然规往”中的“规”当释为“欲”;“试用于昔日”中的“试用”属同义并列:“意踌躇”中的“踌躇”是“思量”之意;“翼蔽”的“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同义并列;“木欣欣以向荣”中的“向”当释为“正”;“磨旗”即“挥旗”:“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其中“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同”之意。  相似文献   

20.
徐世英在《中国语文通讯》83年1期指出语文课本在注音方面存在一些错误的问题.例如:“更无庄堡人家”,把“堡”注成bǎo,应为b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初中《语文》第三册).“番阳”,把“番”注成bǒ,应为pó(按,“番”通“鄱”,“番阳”即“鄱阳”,《赤壁之战》中的“番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一带,但不能把“番”注成“波”的音).(《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