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和《伤逝》等篇章,是鲁迅集中地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品。《在酒楼上》又是这种探索的开端。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无疑也是一个受过封建主义教育而又发出了叛逆呼声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间,早已出现过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不在于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而是要剖析和鞭挞封建伦理制度的“吃人”的实质。“狂人”这种揭露性的呼声确实是震聋发聩的,不过由于“狂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可能冲出这个将他禁锢起来的家庭,他在这个封建家庭中所受的折磨和迫害。必然注定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因此不存在进一步探索他的道路和命运的问题了。 至于《呐喊》中的《孔乙己》和《白光》,则是描写孔乙己和陈士成被封建主义制度腐蚀掉灵魂的故事,他们实质上也是被这个制度所“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他们都曾专心致志地想沿着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道路去奋斗,希望能够在应试科举时侥幸获胜,挤进封建统治者的行列,然而他们毕生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鲁迅在这两篇小说中,都批判了他们那种陈腐和卑微的思想感情,然而对他们悲惨的结局却都表示了惋惜。他通过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描绘,十  相似文献   

2.
鲁迅以自己痛切的感受对封建奴化教育进行了无情的、击中要害的批判,成为旧教育的掘墓人,同时他也是无产阶级新教育的最初的拓荒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五四运动前夜,鲁迅继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后,接连地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在封建宗法制度长期统治下我国落后农村一幅又一幅逼真的图画。它们通过各个艺术形象,从各个侧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这对促进当时中国人民的觉醒,团结起来摧毁旧中国到建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象一根红线,贯穿在《呐喊》与《彷徨》中,研究和继承鲁迅这份丰富的精神遗产,研究和继承他在思想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散文。文章从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描述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教育领域中尊孔复古的倒退路线,直指反动腐朽的孔孟之道。我们今天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深入批林批孔,肃清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的影响,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读了《山东省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资料》)对这篇文章的分  相似文献   

5.
<正> 一般比较重视鲁迅大革命时期从“逆子贰臣”到“现代革命圣人”的思想转变,但忽略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观的变化。同时对他早年发生的另一次重大思想转变研究不够。我们拟把鲁迅的两次转变结合起来,把他的思想和艺术结合起来,对鲁迅作一考察。否定——鲁迅的自觉扬弃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坚决否定与无情批判的过程中,鲁迅也进行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最醒目的是他对文艺的态度。他从1906年弃医学文后,对文艺的作用备极推崇,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但二十五年后,鲁迅却说:“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虽然鲁迅此后并  相似文献   

6.
一 自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列出“讽刺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并以《儒林外史》作唯一代表之后,“讽刺小说”作为《儒林外史》(下简称《儒》)的小说类型定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鲁迅先生抓住了《儒》最主要的美学特征,由此出发而对《儒》作出的高度评价是准确和公允的。不过,当我们在对《儒》进行比较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时,就不能仅用“讽刺”去囊括作品所有的审美特征。事实上《儒》除了通过对否定性人物、现象的讽刺去揭露批判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艺术作品多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往往能随着时代和接受者的不同而展示出某些新的意义。鲁迅小说即是这样的作品。如果我们着眼于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孔子儒学的批判锋芒,会看到通过对封建知识分子丁举人、鲁四老爷的勾勒,鲁迅小说对孔子儒学的“吃人”本质,作了尖锐的揭露;通过对没落旧知识分子孔乙己、陈士成的描述,鲁迅小说对孔子儒学的腐朽性及其对读书人心灵的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探讨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得失,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进一步批判封建主义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无疑是很有稗益的。一陈独秀对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批判,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陈独秀的批判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的伦理文化,推翻了被历代反动势力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从而结束了它在中国长达二千年之久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旧时代。在中国,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存在几千年,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封建社会鸭行鹅步地走过了二千年的历史行程,到了龚自珍生活的十九世纪上半叶,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的“衰世”,封建专制统治的反动、腐朽和黑暗业已暴露无遗。作为时代历史的探索者和时代情绪的表达者,龚自珍最敏锐最深切地感受和认识了那个时代,把他自己的目光所及、探索所得,写成了慷慨悲愤、瑰丽清深的诗文,对黑暗现实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揭露、批判、诅咒和嘲骂。广泛的尖锐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构成了龚自珍诗文思想内容的最触目的特点;而他的社会批判的凝聚点,则是对封建专制的揭露和抨击。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定庵……思想盖甚复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坚决性和深刻性,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封建重压下的一次新觉醒,对于后来可能彻底铲除阻碍中国历史前进的封建主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一) “五四”前夜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是同当时的实践政治紧密相关的。尽管《新青年》周围那群先进的思想家一开始就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他们的批判锋芒,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指向中国固有的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并没有破除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软弱的资产阶级,不仅无力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上的反扑,也无力防止其政治上的复辟。所以,尽管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了拯救祖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他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了不调和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孙中山先生生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就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2.
<正>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讽刺大家。讽刺艺术的运用,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中,成为他的艺术风格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本文只就鲁迅小说运用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作一些探讨。一、讽人与讽世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的主要职能是揭露和批判,就是扫除社会的尘垢,拯救道德的沦亡,匡正思想的谬误。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讽人与讽世结合起来。在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他最为推崇的是《儒林外史》,认为其可贵就在“以公心讽世”,作者讽喻的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不搞人身攻击,而“兼持公心,指擿时弊”,所以他认为这才是“足称讽刺之书”。鲁迅的创作实践也遵循“以公心讽世”的原则,这是他的讽刺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杜威实用主义反动教育思想害了我40年。通过“活教育”的传播,我在旧中国贩卖了他的反动教育理论,危害了教育事业。从1951-1953年,《人民教育》及《新教育》等刊物对“活教育”的理论和实施,展开了批判,上海、南京等地教育工作者并对“活教育”进行了调查。我在过去几年中写过几篇自我批判文章。现在我想在过去的检查基础上,对“活教育”作进一步的批判。“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就是杜威唯心主义儿童中心思想。要了解“活教育”目的论的反动实质,首先  相似文献   

14.
评司马迁“善者因之”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提出的“善者因之”的经济思想正日益引起史家的注意。有的同志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一方面表现在他揭露了汉武帝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经济政策走上了扼杀经济发展生机的道路,另一方面表现在他提出了封建经济正常发展的原则及其所必然的理沦”。笔者认为司马迁“善者因之”的经济思想,在揭露和批判汉武帝经济专制政策方面的作用应该肯定,但对称司马迁提出了“封建经济正常发展的原则”的说法,则不敢苟同。由于对“善者因之”这一思想的认识,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就此论列一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力作.尚在《晨报副刊》陆续登载时就被沈雁冰先生肯定为一部杰作.《阿Q正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名篇,成为世界文学的名作,是因为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对“国民的弱点”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解剖.鲁迅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说明,悲剧所毁灭的是历史的或现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绝不是无价值的.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要揭露旧社会的病根,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苦,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的小说《故乡》一直是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教材.甚至也是一些外国(如日本、新加坡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篇课文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通过鲁迅对旧中国的批判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体现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革命思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闰土是善良、勤劳而朴实的贫下中农(“革命的依靠对象”).而庸俗的小市民杨二嫂是令人厌恶的。  相似文献   

17.
胡风提出了"人民群众身上普遍存在精神创伤"的问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他认为,不能因为"大众"成为现实革命战争的"主体"而盲目地迎合和赞美"大众",封建文化对"大众"具有"麻醉"作用.对封建主义和封建意识及其所造成的"精神奴役创伤"的揭露批判,是其文艺思想的一个主题,这一思想在当代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齐鲁学刊》2005,(5):101-103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雅克·卢梭是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也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著《爱弥尔 - -论教育》一书中 ,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全面而深刻地批判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有必要深入探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18世纪末的法国 ,基本上还保持着中世纪封建的教育方式。虽然这时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但对法国各类学校的影响却很微弱 ,直到法国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代文学巨擘,更重要的,他还是旷代文化伟人。当他出现在时代的峰巅,就以他的睿智、洞察力,观照世情,发抉精微,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博大精深的鲁迅思想,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深智卓识,而且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建树。周恩来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鲁迅是我们一代的文化巨人”。这是洞中肯綮的论断。因此,研究鲁迅的文化思想,这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将着重探讨鲁迅早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形成。鲁迅的幼年和青年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急遽动荡和变化的时代。关禁森森与海外隔绝的封建古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门户洞开,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又阻碍着古老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