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珠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运用中,存在着把词类活用概念外延扩大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古代汉语教材中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具体体现,目的是把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表达得更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2.
张望发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2-64
汉语词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不一致,划分不彻底,有时很难对某个具体的词进行归类;二是语素、词、短语界限不清,界定标准操作性不强;三是对词语的语法特征认识不深刻,观点还没有统一起来,语法特征与词类的关系定位模糊不清。词类要走出现状,划分标准应该一致,词类的划界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语法特征尽可能解释整个词类。 相似文献
3.
聂仁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62-66
研究实践表明,汉语词类划分存在词无定类或类无定职以及循环论证的问题。汉语词类问题源于西方语言学,印欧语言的词类是一种有形态制约的句法手段,汉语没有这样的形式手段。汉语词类是一种“赤裸裸”的意义类,由于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联,句法功能可以作为意义同类的验证手段。目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方便,这只是一个权宜方案。由于词类是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汉语词类研究应该着力探寻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转向直接研究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4.
句法结构·词类义标准——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
在一九八一年开始的我国语法学界关于汉语析句问题讨论中,笔者提出了“句结构成分分析法”这一方法,写了几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论述,《汉语句法分析问题》(下简称《句法》)一文,较全面地谈了笔者对汉语句法分析的看法。本文想再谈谈汉语词法——词类划分问题。 1953——1954年我国语法界就词类划分问题进行过大规模的讨论。尔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著少见了。近年出版、再版的几套《现代汉语》教材,均谈到词类划分标准。它们所主张的大致是1953——1954年那次讨论成果的反映,这些标准当时均提了出来;同时也是那次讨论所争议的问题的继续,如一个标准和多个标准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法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书中表示过明确的意见:“按照一般的分类原则,一次只能用一个标准,……如果同时应用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就有打架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雷怀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我有些教中学的朋友,他们认为划分词类应以词的意义来分,从语法上来分类说不清楚。借此,我想说点看法,与之商榷。 我准备谈以下几个问题。 A.什么是“词类”?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词汇单位和语法单位。语言中有各式各样的词,它们是可以分类的。 相似文献
6.
朱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4)
由于近代汉语研究起步较晚 ,加之语料庞杂散乱 ,近代汉语内部变化纷纭 ,因此 ,这一领域尚有不少空白悬疑之处。本文主要针对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一书涉及近代汉语中一些新产生语法现象的来源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从而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光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汉语功能词类说陈光磊词类(Partofspeech)是由传统语法学确立起来的。但是传统语法给词分类所运用的标准或范畴是并不连贯一致的;既从词充当句子成分时的逻辑意义(有时甚至是单词的概念意义)来分类,又从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以及与别的词的关系来分类,也... 相似文献
8.
李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23
本文介绍了邢福义先生两个三角的研究思路和三个充分的研究要求,并用普通话、方言、海外华语的语言事实论证了二者的科学性。文章认为,两个三角和三个充分的应用,是植根于汉语事实,促使语言事实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促进研究深入的过程;二者所体现出的崇实学风、注重论实结合的理念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俭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由于层次分析的局限,自然地引进了变换分析,其结果把汉语语法研究引向了深入,使汉语语法规律得以更好的揭示和描写.目前我们所运用的变换分析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Z·Harris),但是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算了,而是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加以改造,并形成了一套有关变换分析的理论,发展了海里斯的变换学说.对于变换分析应正确理解、正确运用,切忌乱用、滥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管约论和最简方案两个角度分析汉语中的提升动词,总结了管约论框架下学者对汉语提升动词持的不同观点,讨论了提升动词的分类以及管约论下的句法位置,还从最简方案的角度分析了汉语提升动词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付义荣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93-97
格语法理论在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分歧,其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格区分的不一致上。而分歧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家区分“格”的出发点不同以及格语法理论本身也存在的一定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法形式的作用以尽可能减少分歧,同时,也要意识到格区分存在的分歧是必然的,在区分格时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12.
佟金铭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2)
语法学家对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历来持有不同见解。l952年语法学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通过讨论,认识上虽深入一大步,然而意见并未一致。1981年7月教育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又讨论了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一、“形态”不能作为汉语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所谓“形态”,欧洲的一些语言一般是指词的内部变化形式,包括构词的形式和词形变化的形式。构词的形式指的是从同一个词根构造成不同的词;词的变化形式指的是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同的变化。汉语构词的形式主要指的是“桌子、椅子、孩子、胖子、剪子”,“门儿、花儿、盖儿、本儿”,“木头、石头、砖头”,“老虎、老婆、老师”,“电气化、科学化、绿化”等词中的“子、儿、头、老、化”等,它们都具有作为词类标志的作用。“子、儿、 相似文献
13.
语法化研究所采取的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大大促进了汉语的词法和句法教学,打通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之间的壁垒。这样既促进了语言学科的繁荣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类的研究,是我国语法学界用力最多的问题之一。王力先生在四十年代时说:“这二三十年来,中国语法学家所争论的全是词的分类问题和术语问题。”五十年代初期,语法学界又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几十年来,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汉语词类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试图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展望,总结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尚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邹晓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80-84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人们对语言变异的追求,新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人瞩目。文章结合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活用现象的调查,运用兼位理论从语义-语法角度初步考察了当代汉语新词语词类活用现象。依据兼位的分析方法,将语义-语法是否具有复合性作为判别词类活用与兼类的标准。在新词语活用范围的界定上,应该坚持从严标准,注意与其它非活用现象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张冬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关于汉语语法研究,但直到1898年才出现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之后,汉语语法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被人们进行探索,研究。我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氏文通》发表以前,第二阶段是《马氏文通》发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在于,首先,他创建了自成一家之说且比较系统、完整的现代汉语语法新体系,包括以意义和功能为标准的词类划分、三品说理论的借用以及基于汉语语法特点的句法观.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次,在借鉴普通语言学的基础上,注意发掘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其中尤以变换分析的思想和对比观意义深远.第三,重视古今语法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开创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新思路.第四,对代词问题的处理以及汉语语气系统的划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从而开阔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曹小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3):70-75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离不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和指导。文章对目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语法化理论和“重新分析”等研究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