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序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国东北作为它南下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和北上图谋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为了构筑对苏进攻的战略态势,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关东军在当时的“满”苏国境战略要地设置了十余处国境阵地,并建立了14个国境守备队。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军事设施遗迹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和企图北犯苏联的历史见证。 一、日本关东军“满”苏国境阵地构筑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 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奉行通过朝鲜向中国东北扩张的侵略政策。 “九·一八”事变本质上,不仅是日本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武力吞并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反苏战略意图,即意味日俄继续在东北亚的战略对抗。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卵翼下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将东北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防卫圈,确立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反苏战略态势。以“对付北方敌人”自居的日本关东军立即向“满”苏国境地区渗透,在中苏边界上形成了日苏双方军事上的直接对峙。 为防备日本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苏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置于远东地区,投资近80亿卢布,在加快远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向这一地区移民并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二战前夕,德国背着其盟国日本,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日本迅速调整和改善日苏关系,改变原先“北进攻苏”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北守南攻”的战略方针;日德关系则裂痕日深,互不信任,难以协调,无法形成统一的军事作战实体。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由此改观,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反苏武装干涉失败后 ,为获取在西伯利亚东部的特权 ,与苏联签订了“基本条约”并正式建交。苏联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与日本达成暂时妥协。 1931年“九·一八”事迹后 ,日本向“北满”侵略扩张 ,苏联则不断退让 ,甚至将中东铁路出卖给日本伪“满洲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最后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苏联的企图,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北进侵犯苏联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计划.但却始终未能实现。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拒绝德国提出的关于出兵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的要求,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使之力不从心。早在1928年,日本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对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历史状况,及该时期中、美、英、日间的国际关系,将不无裨益。 (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图把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随着日本肆意扩大侵华范围,特别是进攻长期被英美视为势力范围的上海、华中、华南等地区,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急遽加深。但英美并没有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来阻止日本的疯狂进攻,仍奉行所谓“中立”和“欧洲第一”的政策。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英美等国一时无暇东顾,远东和亚洲出现了暂时的力量真空,于是所谓“南进”,囊括远东和亚洲于“共荣圈”内的政策就迫不及待地被  相似文献   

7.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战略进攻阶段的完结,是日本速战速决“一击亡华”计划破产的最主要标志。停止战略进攻,对日本侵华政策的推进,无疑是个带根本性的重大挫折。就军事上的主动与被动而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以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和发挥。”在敌之战略进攻阶段,日本处于战争中的主动地位。但敌之此种主动地位,进入1938年后,较之1937年时已有所减杀。而且,敌之战略主动地位“随共战略进攻的停止而结束”。在尔后的相持阶段中,敌虽仍有战役战术上的某些主动地位,但就全局而言,日本在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已经基本丧失。  相似文献   

8.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回顾历史,日本在1936年制定的“国策基准”中还是以“北进”苏联为其基本国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41年4月却转变为“南进”的政策,本文试析其原因。 一、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对日本陆军的牵制 日本自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对外侵略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中国问题。1874年,日本  相似文献   

9.
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它发端于战后初期,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2.
北进、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彻底破产;推迟了日本法西斯南进的步伐,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在日本冒险南进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攻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简论1935-1945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占中国"南满"迫使苏联势力退出"北满"。苏联为避免与日本冲突,在获取一定权益后退守西伯利亚东部与中国外蒙古。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是日、苏瓜分中国"满蒙"之侵略事件。1945年苏联对日作战是日俄战争以来俄(苏)、日在远东矛盾与争夺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芦沟桥事变,发动了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是它妄图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采用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方针。“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日本军阀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故用其主要力量向国民党战线进攻,对它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国策之一是“北进” ,即 :通过中国向北扩张 ,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但是 ,由于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牢牢地拖住了日军主力 ,使其深陷泥潭无法脱身 ,北进苏联的狂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中国人民为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疑苏反苏情绪,主要体现在1946年春的全国反苏运动和中共对苏政策“一边倒”的异议。中俄两国的历史积怨,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特别是苏军在东北的不义之举,国民党、日本和美国的挑拨以及中国民众特殊的民族自尊心和受辱的“敏感”是其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为了消除民众疑苏反苏情绪,执意推行“一边倒”政策,遂发起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  相似文献   

17.
盛世才在新疆长达11年的统治与苏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能够在新疆坐稳与苏联在军事、政策等方面援助是分不开的,同样,与苏联的反目也直接加速了“新疆王”时代的结束;盛世才一改“亲苏”立场,绝不是偶然的,在思想上表现为“主义之争”,在新疆领土上表现为“归属之争”。  相似文献   

18.
关东军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南部建立的一支殖民军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吞并我国东北,灭亡中国的工具。一九三一年,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接着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并积极准备进攻苏联,严重威胁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是日本的战略总预备队,它们妄想凭藉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有利的战  相似文献   

19.
1942 年夏之浙赣会战,较能反映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基本面貌。浙赣会战是国民政府一次较有准备的战争。国民政府基于日本北进攻苏,不能大举进攻中国之判断而决定衢州决战,体现了战的意愿,亦因日本集结大量兵力,势在必得而放弃决战。其决策符合抗战相持阶段的基本特征,却因决策者的犹豫不决而错失先机。浙赣会战的溃败充分暴露国民政府能力、技术层面的不足,其消极避战主要体现在促日北进攻苏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中美日苏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是四国关系的焦点,主要矛盾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的考虑,曾分别对日采取过绥靖政策或所谓的“中立立场”。但随着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美日苏四国关系的历史,是中美苏三国联合反抗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